正文 第23章 石堡城的爭奪(3 / 3)

對於李林甫的舉報,由於涉及太子李亨,唐玄宗並不想將事情鬧大,指示三司:“太子一直深居皇宮,怎麼可能跟外地的將領通謀呢?這肯定是無稽之談,隻要調查審問王忠嗣蓄意破壞軍事行動的罪行就可以了。”

三司官員何等精明,唐玄宗的言外之意,太子李亨是不會與王忠嗣通謀的,但不代表王忠嗣沒有謀反擁立李亨的念頭,手握重兵卻不出擊吐蕃,那不是要保存實力,準備起兵謀反嗎?不是不可能!

經過三司會審,最終裁決,判處王忠嗣死刑。王忠嗣本來設想最壞的結果不過是被下放到偏遠的黔中,根本沒有深察到朝廷中的鬥爭比戰場更加殘酷。

王忠嗣最後得以保全性命,完全是他的下屬哥舒翰的功勞。在王忠嗣被逮捕後,哥舒翰接任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入朝為王忠嗣申冤,此時他正得到唐玄宗的信任與重用,哥舒翰作為前方將領,自然對王忠嗣的戰略思想有一定了解,所以他力辯對王忠嗣的狀告,並且表示自己願意削去官爵,以贖王忠嗣之罪。唐玄宗不聽,拂袖而去,哥舒翰這時也顧不上許多了,一路緊跟而去,一路叩頭請恩,聲淚俱下。哥舒翰的真情終於使唐玄宗閃出一絲惻隱之心,在最後關頭,赦免王忠嗣的死罪,貶為漢陽太守。

雖然王忠嗣逃過一劫,但是僅僅過了一年,他便意外暴卒,時年僅四十五歲,究竟是由於鬱鬱而終呢,還是死於政治陰謀?這個就不得而知了。

王忠嗣被免去隴右、河西節度使之後,由哥舒翰接任隴右節度使,朔方節度使安思順出任河西節度使。

天寶七載(748年),哥舒翰加強對青海湖區域的控製,在青海湖旁設置神威軍。吐蕃深感神威軍的威脅,決意要拔除之。吐蕃大軍兵臨青海湖畔,哥舒翰率軍出擊,一番苦戰之後,終於挫敗了吐蕃軍隊的進攻。

緊接著,哥舒翰在青海湖中的龍駒島上築城,稱為應龍城,這座湖心城的建成,使唐軍在青海湖上擁有一支機動性很強的部隊,進可攻,退可守。這樣,唐軍逐漸控製了青海湖,而吐蕃軍隊的蹤跡漸漸從青海湖一帶消失。

唐玄宗仍然念念不忘石堡城,他又一次指示前線將領哥舒翰,對石堡城發動進攻,奪回這座軍事要塞。

天寶八載(749年),規模龐大的石堡城攻堅戰開始了。

為了準備這次浩大的攻勢,動用的軍隊除了哥舒翰的隴右兵團之外,還包括河西兵團、河東兵團、朔方兵團以及突厥降將阿布思的軍隊,共計六萬三千人。

石堡城戰役之所以艱難,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第一,石堡城的防禦極為堅固。由於石堡城幾度易手,雙方對底細都十分清楚,這裏三麵是懸崖絕壁,隻有一條路可以行走,是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險峻地形。但這並不是石堡城難以攻克的主要原因,石堡城雖然極為堅固,但這隻是一座小城堡,吐蕃的守軍不足一千人,更重要的是第二個因素,即在石堡城之後,即是肥沃的河西九曲之地,吐蕃在此有大量的駐軍,隨時可以增援石堡城。因此,石堡城攻堅戰,必須是圍點打援同時進行,要頂住吐蕃大軍對石堡城的增援,並盡可能快地奪下石堡城。

哥舒翰派部將高秀岩、張守瑜率部仰攻石堡城,其餘諸軍的任務是阻擊吐蕃的援軍。高、張二人組織敢死隊連續數日猛攻石堡城,吐蕃守兵在城中準備了大量的檑木與巨石,居高臨下,猛砸下來,攻城的部隊傷亡很大。

石堡城告急,吐蕃出動大軍,企圖要解圍,但是卻遭到唐軍頑強地阻擋。哥舒翰對攻城進展的遲緩十分不滿,召來高秀岩、張守瑜二人,準備軍法從事。高、張二人請求再寬限三日,如果到時還不能破城,甘願受死,哥舒翰同意了。

戰鬥進行得非常激烈,在人數上居優勢的吐蕃援軍想突破唐軍的防線,唐軍付出慘重的代價,總算遏製住了吐蕃的攻勢。在攻城戰上,高秀岩與張守瑜為了保住腦袋,嚴令士兵不分晝夜、不計代價地攻城。血戰三天之後,終於非常艱難地攻下石堡城,俘虜吐蕃守將鐵刃悉諾羅以及四百名士兵。

吐蕃援軍仍然無法突破唐軍的防線,石堡城陷落的消息傳來,便引軍西撤了。這次石堡城爭奪戰,唐軍付出了傷亡數萬人的代價。

石堡城的爭奪戰,是玄宗時代唐與吐蕃戰爭的一個焦點,總計爆發五次戰鬥。

第一次是開元十七年,唐軍在李禕的統領下攻克石堡城;十二年後,即開元二十九年,吐蕃人重新奪回;天寶四載,皇甫惟明進攻石堡城未克;天寶六載,董延光試圖奪回石堡城,由於王忠嗣的消極配合,未獲成功;第五次便是這次哥舒翰的出擊。

在與吐蕃的長期戰爭中,隴右、河西、河西九曲之地、青海湖附近成為主戰場。對於吐蕃人來說,切斷河西走廊是戰略重點,隻要河西走廊一切斷,大唐的安西都護府便成為孤立之地,失去與長安的聯係;而對於大唐一方,奪取河西九曲之地是重中之重,因為這塊富饒之地對吐蕃有莫大的意義。

石堡城實際便是吐蕃守衛河西九曲的東部門戶,地位的特殊性也決定了其爭奪的激烈程度。在唐軍一方,反對強攻石堡城的將領大有人在。在第一次石堡城之戰中,當時的河西節度使蕭嵩、隴右節度使張忠亮都持反對態度,後來王忠嗣也持反對態度。從唐與吐蕃戰爭的軍事態勢來分析,奪取石堡城,確實沒有對戰局有決定性的影響,這可以從一方麵反映出唐軍最高統帥部(朝廷)的軍事思想出現僵化與退步,從以往大兵團運動作戰、立足打大殲滅戰,倒退為逐城逐地爭奪的陣地戰,所以雖然唐軍在戰爭中略占上風,但始終隻是局限於邊境戰爭,無法改變與吐蕃勢均力敵的局麵。

在石堡城陷落後的幾個月,冬季來臨,青海湖湖麵結冰。吐蕃大軍秘密地集結部隊,乘唐軍不備之時,大舉蹈冰渡青海湖,一舉攻破哥舒翰建在龍駒島上的城堡,城中守軍二千餘人,非死即俘。這樣,吐蕃雖然失去石堡城,但重新控製青海湖一帶,在戰略對峙上,並不吃虧。

到了天寶十二載(753年),哥舒翰再度出擊,攻占洪濟城與大漠門城,吐蕃在河西九曲的軍事據點喪失殆盡。雖然唐軍的反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基本克複河西九曲,但是吐蕃的軍事實力並未遭到重創。

唐與吐蕃的戰爭是漫長而又艱苦的戰事。在論欽陵的時代,吐蕃是完全占據上風,連續殲滅唐軍主力軍團。到了唐玄宗時代,唐軍占據上風,但總體上雙方處於戰略相持階段。不久之後爆發了“安史之亂”,使得這種相持的局麵被打破,大唐帝國陷入內戰的泥潭,吐蕃則進入第二次大擴張的時代,此是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