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嵩看過文書之後,對呂休璟說:“必須要發兵救援拔汗那國,否則大唐就無法號令西域諸國了。”張孝嵩不僅建議出兵,而且他的想法是想自己帶兵出征,他一心渴望建功立業,現在機會便在眼前,怎麼可以錯失呢?
呂休璟還是有點放心不下,又說道:“話雖然這麼說,不過安西駐軍的人數並不是很多,還要防備突厥人來犯。”
張孝嵩拍了拍胸膛,說道:“都護就在此地防備突厥人,另從諸胡部落中征調一萬名騎兵,我願意帶兵前往拔汗那。此事宜速不宜遲,否則到時叛軍完全占領拔汗那就麻煩了。”
呂休璟這下放心了,激動地說:“一直聽說閣下文武雙全,今日方才見識,令呂某佩服。”
軍情緊迫,在招集一萬名胡人騎兵之後,張孝嵩親自率軍,從龜茲出發,馬不停蹄,奔襲數千裏之外的拔汗那國。
此時拔汗那國的局勢已經極其惡化。
拔汗那國共有大城池六座,小城一百餘座,除了少量城堡還控製在政府軍手中,絕大多數已經落入阿了達叛軍之手。
張孝嵩的一萬名援軍與拔汗那政府軍會合之後,趁阿了達叛軍在諸城還立足未穩之際,果斷地發起反擊,連戰連捷。原本投降阿了達的城池又紛紛宣布脫離其統治,在軍事與政治的雙重攻勢下,叛軍的勢力土崩瓦解。張孝嵩連下拔汗那國一百座城池,將阿了達的叛軍壓迫在連城一帶。
張孝嵩這個人確實了不起,他終於有機會一展其軍事上的抱負,立國威於絕域之地、萬裏之外。在實戰中完成由文臣向武將的轉變,他身披鎧甲,指揮將士對阿了達的最後幾座城堡發起猛攻,經過一個白晝的激戰,擊破三座城池,俘殺阿了達叛軍一千餘人。絕望的阿了達在少數騎兵的掩護下,逃進山穀之中。
吐蕃與大食帝國聯合支持的拔汗那國反政府武裝最終被全殲,拔汗那國王又重新返回都城,登上王位。張孝嵩以此役威鎮西域,他發布文書,傳檄西域諸國。諸國震驚,大食、康居、大宛、罽賓等八個國家均派出使者,向張孝嵩請求和解或歸附。
王者重新歸來!此役的勝利,打破了大食帝國東擴、吐蕃北進的計劃,大唐帝國向世人表明其軍事力量再度崛起,是無可爭議的中亞霸主。
強大的大食帝國並沒有放棄爭奪中亞的努力。
開元七年(719年),大食帝國對中亞諸國步步緊逼,俱密國國王那羅延、康國國王烏勒伽、安國國王篤薩波提都上書大唐朝廷,請求軍事援助。但是史書並沒有明確記載大唐是否有出兵相救。
次年(720年),大食帝國對中亞烏長國(位今巴基斯坦北部)、骨咄國(位今阿姆河流域)、俱位國(位今克什米爾地區)三個國家進行離間,企圖使三國背叛大唐,但是遭到斷然拒絕。為了表示對三國國王明確態度的肯定,唐玄宗特地派使者前往其國,以大唐皇帝的名義對三個國王進行冊封。這個事件同時表明大唐在中亞諸國中仍然有著巨大的影響力。
與此同時,吐蕃向北擴張的計劃遭遇挫折之後,將目光轉向大勃律國與小勃律國。
大、小勃律國位於吐蕃的西北,其位置大約是現在巴基斯坦北部及克什米爾一帶。其中大勃律國緊挨著吐蕃,由於吐蕃強盛,它一直歸附於吐蕃。相比大勃律,小勃律的戰略地位更加重要,它的位置如同十字路口,介於吐蕃、安西四鎮、南亞、中亞之間,這個突出的戰略位置,也決定了小勃律國成為大唐與吐蕃反複爭奪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