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來看看中亞喉舌之地小勃律的情況。
722年,吐蕃兵敗小勃律後,懾於大唐在西域的強大力量,十餘年不敢再打小勃律的主意。隨著中亞蘇祿可汗的崛起,突騎施頻頻發動對安西四鎮的攻擊,大大牽製了大唐在西域的軍事力量。
在這種背景之下,吐蕃於 737年又一次出兵小勃律。
大唐政府警告吐蕃罷兵,但遭到吐蕃的拒絕。由於必須要保持一支強大的武裝,以防止突騎施軍隊南下進攻安西四鎮,安西都護府無法撥出一支強大的軍隊馳援小勃律,隻能采取對吐蕃本土發動進攻,試圖以此來迫使吐蕃從小勃律退兵。
在這種情況下,河西節度使崔希逸被迫撕毀和平協議,突襲吐蕃,使得唐、吐的和平局麵再次被打破,對吐蕃的東線施加壓力。
而唐政府對吐蕃的軍事施壓並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小勃律根本無法阻止吐蕃大軍的進攻,最後投降了,這意味著大唐將中亞的門戶拱手相讓。
但是,大唐緊接著在西北方向獲得了重大的勝利,擊滅突騎施,而且幾乎同時,在唐與回紇的共同打擊下,突厥汗國也壽終正寢。這樣,中亞隻剩下三方勢力的角逐:大唐、大食、吐蕃。
天寶六載(747年),大唐政府準備向西出擊,重新控製小勃律。
率軍出征的是大唐傳奇名將高仙芝。
高仙芝與哥舒翰、李光弼一樣,也是外族將領,他是高麗人。從年輕時代開始,高仙芝便展示非凡的軍事才能,他精於騎射,驍勇善戰,堅強果斷。他出生於將門,父親高舍雞早先在河西兵團服役,後來到了安西,由於長期兢兢業業,被提拔為將軍。高仙芝的少年時代便是在安西度過,長大後,他一表人才,是個美男子,二十多歲便被提拔為將軍。父子二人同為將軍,成為一時之美談。
高仙芝先後在田仁琬、蓋嘉運麾下效力,但是並沒有得到重用。夫蒙靈詧出任安西節度使後,對高仙芝的才華欣賞有加,高仙芝也因此官運亨通,一直擔任到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以及安西節度副使。
小勃律國被擊破後,轉而歸附吐蕃。為了更好控製小勃律,吐蕃采取和親政策,將公主嫁給小勃律國王。吐蕃不僅控製小勃律國,也切斷了中亞二十幾個小國通往大唐帝國的通道,因此大唐要奪回在中亞的霸權,一定要先奪回小勃律。
從田仁琬到蓋嘉運,再到夫蒙靈詧,連續三任的安西軍事長官都曾經出兵征討小勃律,但是每次都無功而返,唐玄宗對此十分不滿。在這種情況下,夫蒙靈詧向唐玄宗推薦了高仙芝。
唐玄宗下達詔令,由高仙芝出任行營節度使,統領一萬名步、騎混成兵團遠征小勃律。高仙芝這支部隊表麵上是步兵與騎兵組成的,但是步兵也配備有私人戰馬,因而這支部隊其實是清一色的騎兵部隊。
高仙芝的部隊從安西都護府(龜茲)出發,沿著塔裏木盆地的北緣行進,經過十五日的行軍到達拔煥城。又西行十餘日到達握瑟德,然後經十餘日行軍至疏勒,從疏勒繼續前行二十餘日抵達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之後的道路愈加艱難,又行軍二十餘日到達播密川,然後再經二十餘日的跋涉,最後抵達特勒滿川,整個行軍過程耗時三個多月。
高仙芝的目標,首先是襲取吐蕃所控製的連雲堡(在今天克什米爾吉爾吉特市的西北)。根據密探的報告,連雲堡有吐蕃駐軍一千人,在城堡以南十五裏處的山地,還駐有一個吐蕃的兵營,有八九千人。吐蕃在連雲堡一帶的守軍共計約有一萬人,與高仙芝的部隊大體相當。這種局麵對高仙芝非常不利,因為他的部隊剛剛經過三個多月的艱苦行軍,人馬俱疲。但是有一點卻對高仙芝有利,這就是他的秘密出兵,並沒有被吐蕃人察覺,這樣可以達到戰役發動的突擊性。
高仙芝兵分三路:一路以副將趙崇玭率三千人馬穿越北部山穀,迂回至連雲堡;另一路以副將賈崇瓘率三千人馬走赤佛堂路;還有一部由高仙芝親自統率四千人馬,借道護密國。三路人馬約定在七月十三日辰時,會師於連雲堡城外。
三路人馬都非常準時地在連雲堡城外會師。這時唐軍遇到一個難題,在連雲堡外,有一條河流叫婆勒川,正好漲水,由於缺乏船隻,唐軍沒辦法渡河。高仙芝一邊殺牛宰羊祭河,一邊派人尋找河中水淺可通行之道,最終確定了一條可以趟渡的通道。
高仙芝馬上命令諸位將領整頓兵馬,每人攜帶三日口糧,輕裝上陣,從淺水處渡河。一萬大軍人不濕旗,馬不濕鞍,安全渡過婆勒川。在渡河過程中,沒有吐蕃軍隊前來截擊,很顯然,他們對唐軍的兵臨城下還蒙在鼓裏。高仙芝大喜過望道:“倘若敵人在我們半渡時前來襲擊,我軍必敗無疑。現在我們已經渡過河,集結成戰鬥隊形,看來老天爺是要把敵人送給咱們了。”
高仙芝將作戰目標鎖定在城南十五裏處的吐蕃兵營,因為這是敵人的主力部隊。大軍迅速行動,直抵山下,吐蕃守軍根本沒有料想到唐軍突然從天而降,一時間驚慌失措。不過吐蕃戰士仍然占據有利的地形,兵營設在山上,有柵欄的保護,還備有許多巨石檑木,從山上往下扔,給仰攻的唐軍造成很大的麻煩。
唐軍的進攻受阻。高仙芝招來郎將李嗣業,讓他帶著一隊陌刀敢死團,繞開敵軍把守的通道,從懸崖絕壁處攀緣而上,出其不意地對吐蕃守軍發起突襲。高仙芝在李嗣業臨行前,叮囑必務在半日之內,結束戰鬥。
陌刀就是長柄大刀,這是唐軍野戰步兵的重要武器,既可以劈人,也可以劈馬。李嗣業是一員勇將,在得到高仙芝的命令之後,他馬上率敢死隊沿著險峻的山坡奮勇攀登,並且親自手執戰旗,以鼓舞士氣。同時,山下的唐軍以強弓勁弩反擊山上吐蕃守軍,吸引敵軍的視線,掩護陌刀隊的秘密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