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怛邏斯之戰(1 / 3)

高仙芝擊破小勃律一役,對中亞的局勢產生很大的影響,中亞諸國不得不根據自己的實力與位置,來估量最終要倒向大唐、吐蕃、大食中的哪一方。

天寶八載(749年),大唐政府授予突騎施可汗移拔擔任西突厥十姓可汗,加強對西突厥的控製,進而增加在中亞的話語權。同年,中亞烏滸河沿岸的護密國國王羅真檀前往帝國首都長安朝見唐玄宗,被授予左武衛將軍。

在大唐政府力圖稱霸中亞之時,吐蕃也不甘示弱。在吐蕃的支持下,位於印度北部的朅師國進攻小勃律,切斷小勃律的運輸通道。與大唐保持親密關係的吐火羅也深感吐蕃的威脅,於是派出使者,向大唐皇帝唐玄宗彙報情況,請求唐帝國出兵,擊破朅師國。

唐玄宗將擊破朅師國的任務,交給了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

此時高仙芝的聲名威震中亞,接到唐玄宗的詔令後,他於天寶八載十一月出兵,次年二月抵達小勃律。這次進軍小勃律,沿途非常順利,在小勃律以及吐火羅國的配合下,朅師國哪裏是唐軍的對手,很快便被唐軍所擊破。高仙芝俘虜了朅師國的國王勃特沒,另立其兄素迦為新的國王,將朅師國置於大唐帝國的控製之下。

一連串的勝利,使得高仙芝儼然成為唐軍在中亞的一麵旗幟,這又激發起他的野心。

在中亞錫爾河流域,有一個國家稱為石國(約在中亞名城塔什幹一帶),正好位於拔汗那王國的西部。由於大唐曾經出兵援救拔汗那王國,拔汗那一直對大唐忠心耿耿,在擊平突騎施的戰役中,還出兵協助過大唐。顯然,大唐勢力西擴的下一個目標就是石國,在這種情況下,石國政府未雨綢繆,主動與高仙芝和談。

高仙芝與石國達成和平條約。然而,這紙和約帶來的不是和平,而是戰爭。狡詐的高仙芝卻將和談當做偷襲石國的一個絕佳機會。

天寶九年十二月,高仙芝悍然發動對石國的入侵。

當時大唐已經控製了石國東部的西突厥以及拔汗那,軍隊輕而易舉地長驅直入,入侵非常突然。石國本來就是中亞的一個小國,軍事力量並不強大,在與高仙芝簽訂和平條約之後,戒備更加鬆懈,根本沒有做好充分的戰爭準備。

在這種情況下,石國的覆亡是必然的。高仙芝僅用幾天的時間,便攻克石國都城,石國國王以及他的軍隊全部被唐軍所俘虜,被押解到大唐帝國。

在這場戰爭中,高仙芝幹了兩件壞事。

第一件,高仙芝下令屠城。石國的老弱人口全部被屠殺,這件事造成極為惡劣的影響。大唐之所以能在中亞諸國有很強的影響力,除了其軍事力量之外,還在於它高舉道義的旗幟,這次屠殺事件無疑使大唐的形象一落千丈。

第二件,高仙芝大肆掠奪石國的財富。高仙芝固然是一位傑出的將領,但他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貪婪。他一個人掠奪了多少寶物呢?有十幾斛的寶石、五六匹駱駝所馱的黃金、寶玉,以及大量的名馬。中亞是盛產名馬的地方,漢代大宛的汗血馬便產於此,高仙芝將最好的良馬也當做自己的戰利品奪走了。

高仙芝發動這場戰爭,完全不是考慮國家的利益,純粹就是為了中飽私囊,這次戰爭雖然勝利了,卻為未來怛邏斯會戰的失敗埋下了種子。

此時的中亞,一股反唐的強大勢力結合起來了。

在石國滅亡之後,一位王子僥幸逃脫,他奔走於中亞各國,控訴高仙芝的暴行,將其罪行總結為“欺誘貪暴”,共三條罪行:第一條,大國沒有道義,公然撕毀條約,悍然發動侵略戰爭;第二條,屠殺老弱無辜;第三條,搶掠石國的財富。

中亞諸國對高仙芝的暴行深惡痛絕,結成反唐聯合陣線。但是這些中亞小國大多沒有很強的軍事力量,怎麼辦?隻能借助於大食帝國的軍隊。

就在高仙芝入侵石國的這一年(750年),大食帝國政局出現巨變。阿巴斯王朝取代了倭馬亞王朝,阿拉伯帝國迎來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由於阿巴斯王朝的旗幟與衣著都是黑色,所以在中國史書上,出現了一個新的名稱——“黑衣大食”,這是一個強大的帝國。

中亞反唐諸國的打算,是聯合黑衣大食的力量,向東進攻大唐控製的安西四鎮。

高仙芝得知這個計劃後,準備先下手為強。當時黑衣大食的主力軍,主要集中於伊拉克的兩河流域,東部的力量相對比較弱,對於喜歡冒險的高仙芝而言,先下手為強、采取果斷的主動突擊,是擊敗黑衣大食以及中亞反唐勢力的最佳時機。

然而,高仙芝卻有一個不利的條件,就是他的兵力不足。安西駐紮的唐軍人數大約隻有兩萬五千人左右,雖然這是一支能征善戰的部隊,也有很多富有才華的將領,但是要與西方強大的黑衣大食帝國軍隊相抗衡,在人數上就顯得捉襟見肘了。

高仙芝幾乎將安西四鎮的主力全部押上,總共投入兩萬人。除此之外,還必須征用西域其他部落的軍隊,包括拔汗那國,大約有一萬名胡人士兵參加了遠征軍。這樣,高仙芝的總兵力達到三萬人。

高仙芝的突進並沒有達到奇襲的目的,黑衣大食的軍隊已經做好了戰鬥準備。高仙芝率領大軍前進七百裏,抵達怛邏斯城,這座古老的城池將因為這場決定中亞命運的戰爭而載入史冊。

黑衣大食的將領乞牙德率領阿拉伯軍隊也進抵怛邏斯,東亞與西亞最強大的帝國將在這裏碰撞出八世紀中葉最有影響力的戰爭火花。

無論是阿拉伯軍隊還是高仙芝的唐軍,都是久經沙場的戰士,作戰經驗非常豐富。戰鬥進行得非常激烈,雖然唐軍在人數上居劣勢,卻與對手勢均力敵。戰鬥持續了五天,雙方均未能有效突破對方的防禦。然而此時,第三股力量卷了進來,並最終改變了怛邏斯戰役的結局。

第三股的力量是葛邏祿部落。

葛邏祿原本是西突厥的一個部落,它的崛起與後突厥汗國的衰亡密不可分。葛邏祿是消滅後突厥的重要力量之一,由於在實力上遠遜於回紇,不得不屈居回紇的領導之下。顯然,葛邏祿部落想要擺脫回紇的影響,樹立自己在西突厥的地位。恰在這個時候,大食帝國與大唐帝國爆發局部衝突,這對葛邏祿部落來說,真是翻身的大好機會。雖然史料沒有明確記載,但是料想葛邏祿部落與大食帝國達成某種秘密的協定,獲取到某些利益。

正當高仙芝的唐軍與阿拉伯軍隊打得難解難分之時,葛邏祿的軍隊突然大舉南下,出現在高仙芝的後側,對唐軍展開猛烈的進攻。這種情況是高仙芝所沒有料想到的,本來前線對大食軍隊的戰鬥就已經非常吃緊了,突然後側遭到攻擊,一時間軍陣大亂,軍心動搖,全線崩潰。

阿拉伯軍隊發動總攻,唐軍三萬人馬損失殆盡,其中有二萬多人戰死或被俘,此時高仙芝手上僅剩下數千人的士兵。

副將李嗣業對高仙芝說道:“大帥,看來這仗無可挽回了,大帥還是乘夜幕降臨,趕緊先撤吧。”高仙芝沉吟片刻,李嗣業急了,叫道:“大帥,不要再猶豫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我來掩護大帥撤退。”

可是,要撤退談何容易。當時數千人擁擠在狹窄的小道上,還有大批的牲畜,逃得最快的是拔汗那的士兵,把道路擠得水泄不通。李嗣業大喝道:“馬上給大帥讓出一條路來。”可是形勢太混亂了,沒有人理會李嗣業的話。李嗣業當即操起一把大棍開路,隻要阻攔者便一棍猛掃過去。李嗣業臂力驚人,這一棍下去,人馬俱亡,連續擊斃數人之後,才總算打開一條路,讓高仙芝騎著馬先逃跑了。

高仙芝一走,剩下來的將士更加混亂,將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將,亂成一團。唐軍別將段秀實極力要整合軍隊,他必須要先找到副將李嗣業。在一片混亂聲中,好不容易聽到李嗣業的叫喊聲,段秀實策馬趕到李嗣業麵前,以責備的語氣說:“遇到敵人自己先逃跑,是無勇,保全自己卻拋棄士兵,是不仁,就算你幸而成功逃脫,能不感到慚愧嗎?”

李嗣業向來以勇武著稱於唐軍中,段秀實這一說,真覺得丟臉,於是一隻手拉住段秀實說:“沒有閣下一番話,我幾乎要辱沒武士的稱號了。”然後把陌刀一橫,調轉馬頭,率一部分士兵,阻擊追兵。

不過阿拉伯人對戰役的結局已經非常滿意了,並沒有打算要全殲唐軍,李嗣業最終得以收羅遊兵散勇,安全返回到安西都護府。

這一場對曆史產生深遠影響的怛邏斯會戰,終於塵埃落定。

這場會戰的失敗,並非唐軍的戰鬥力弱於阿拉伯軍隊,相反,唐軍在兵力居於劣勢的情況下,打得非常出色,也非常勇敢。但是,高仙芝的失敗,是在戰略上的失敗,阿拉伯人與葛邏祿部落結盟,並且在關鍵時刻,依靠葛邏祿軍隊在唐軍後側發動襲擊,這是阿拉伯人取勝的關鍵。

對於大唐帝國來說,二萬人的損失,還是承受得起,而且大唐仍舊沉浸在盛世的神話之中,雖然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一場史無前例的大風暴就要到來。

僅僅過了兩年,大唐帝國似乎走出了怛邏斯失敗的陰影,大唐的勢力,又逐漸滲透到中亞諸國。

天寶十二年(753年),一切都在好轉。這一年的五月,大唐帝國的叛將阿布思,被北庭都護程千裏追殺,一路逃往葛邏祿。葛邏祿首領頓毗伽將他逮捕,連同阿布思的部眾數千人,全部移交給唐帝國政府。怛邏斯戰役中在唐軍背後插上致命一刀的葛邏祿,並沒有走上與大唐決裂的道路,而是希望以此舉同大唐帝國和解。唐玄宗對葛邏祿部落的表現十分欣賞,賜封其首領頓毗伽為金山王。

更重要的是,大唐帝國在這一年,征服了大勃律國,指揮這次遠征的將領,是安西節度使封常清。

封常清的性格堅忍不拔,他從小便是個孤兒,由外祖父養大,後來外祖父犯了法被發配到安西守城門,年幼的封常清便一路跟隨。外祖父在空閑時,就教外孫讀書寫字,封常清童年生活艱辛,但他沒有因此沉淪,而是發憤讀書。安西商旅之人多,封常清也得以大開眼界,增長見識。可是後來外祖父去世了,他便孤身一人,生活貧困。

當時高仙芝擔任安西都知兵馬使,每次出巡時,總有隨從三十多人,衣著華麗。封常清在路上看到後,心裏很是羨慕,他決心投靠高仙芝,就投了一份名牒,請求做高仙芝的隨從。可是封常清相貌醜陋,身材細小,而且腳還一長一短——是個跛子,而高仙芝卻是一個大帥哥,見到一個醜陋無比的人前來,他心生厭惡,一口拒絕封常清的請求。封常清不屈不撓,第二天再度投牒,高仙芝怒氣衝衝地說:“我這裏隨從的名額已滿,你不要再來煩我了。”

封常清卻表現得非常倔強,他以一種倨傲的態度對高仙芝說:“我平素仰慕公的高風亮節,情願追隨鞍前馬後,所以在沒人引薦的情況下,自告奮勇前來投奔。公若是以才取人,則士人信服,若是以貌取人,恐怕大失人心矣。”高仙芝是個頗為自傲的人,仍然不願意接收封常清。可是封常清卻是鐵了心似的,他竟然使用了一個最笨拙、卻也最有效的方法,每天都守候在高仙芝的家門,早晚不離,這樣連續糾纏了數十天。

最後,高仙芝認輸了。一方麵是封常清的固執使他不得不讓步,另一方麵,他也暗暗覺察到封常清身上有著常人所缺乏的堅忍性格。

封常清由此開始幕僚生涯。

剛開始時,封常清並沒有得到高仙芝的重用,但後來發生的一件事,終於使高仙芝改變了對他的看法。

開元末年,西域的達奚部落叛亂,高仙芝率領二千名騎兵深入追擊,終於在綾嶺一帶將叛亂分子一網打盡。他正準備草擬一份捷報,此時封常清走進來,拿著一折文書對高仙芝說:“我已為公準備了一份捷報,請公過目。”高仙芝微微一怔,打開來一閱,隻見這則捷報中,細述了高仙芝在舍井泉附近遭遇敵軍時的情形,以及克敵製勝所使用的謀略,夾敘夾議,清晰縝密,把高仙芝心裏想說的話無一掛漏地寫出來,文采斐然。

高仙芝開始對封常清刮目相看。安西判官對這紙捷報寫得如此精彩而稱讚不已,還問高仙芝說:“這份捷書,是誰寫的呢?高副大使幕下怎麼有如此出色的人才?”此後,高仙芝對封常清非常器重。封常清開始從幕僚走向獨當一麵的將領,他不僅能寫一手好文章,而且也很能帶兵打仗,在安西軍中的地位越來越高。

到了高仙芝擔任安西節度使時,封常清已經是他的心腹。每當高仙芝領兵出戰,便把安西大權交給封常清。封常清不僅有才學,更重要的是他行事果斷,雷厲風行。由於出身寒微,封常清始終保持勤儉的本色,但是他有一個缺點,就是心胸比較狹窄,特別是對於敢輕視他、挑戰他權威的人,絲毫不留情。

天寶十年(751年),高仙芝調任河西節度使,安西節度使改由王正見擔任。天寶十一年,王正見死,封常清終於躋身為封疆大吏,榮任安西節度使。

大唐漸漸走出怛邏斯兵敗的陰影,安西的軍事力量得到了恢複與發展,再次有雄厚的資本參加中亞角逐。這次,封常清將目光鎖定在大勃律國。

在高仙芝先後擊破小勃律與朅師國之後,與小勃律相鄰的大勃律,理所當然成為進軍的重點。大勃律很早就歸附於吐蕃政權,對安西軍來說,雖然打通了小勃律的通道,然而惡劣的地形條件與高原氣候,仍然使進軍大勃律的軍事行動困難重重。

但是封常清並不動搖,攻占大勃律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首先是對吐蕃軍事力量的一大打擊,隻要攻克此地,便可形成對吐蕃的環形包圍圈。從大唐西南的安戎城,經隴右河西,到安西四鎮,一直延伸到小勃律、大勃律,即克什米爾地區,這將使大唐在與吐蕃的較量中占據上風。其次,攻占大勃律國,既可以威懾南方的天竺,同時也有助於重振大唐在中亞的聲勢。

封常清率領安西四鎮的大軍萬裏奔襲,一路上所經之地,是無邊的荒漠、星星點點分布的綠洲,進入帕米爾高原之後,高聳入雲的山脈中,雪山連綿,冰川廣布,很多地段的行軍相當艱難,四處杳無人煙。這本身就是一個沒有敵人的戰場,跟變化多端的惡劣天氣戰鬥,與崎嶇難行的山地戰鬥,有時還要與饑渴戰鬥。

封常清的堅韌性格可與高仙芝相比,在這種令人疲勞不堪的行軍途中,士兵們的士氣很容易被大自然的偉大力量所打垮。數百裏的荒涼場景,會使人發現生命的渺小與脆弱,這種情況下,對主將的毅力是一大考驗。封常清與高仙芝一樣,充滿征服的激情,相信人的意誌可以跨越自然界的重重阻礙。

安西軍終於抵達小勃律,經過短暫的休整之後,封常清開始對大勃律國發起進攻。

大勃律的麵積比小勃律要大一些,但是軍隊無論在戰鬥力還是在裝備上,與唐軍都不在同一個層次。封常清的進攻非常順手,大勃律守軍節節敗退,一直退到菩薩勞城。

唐軍兵臨菩薩勞城下,緊接著又發起強大的攻勢,大勃律軍撤出城外。封常清的部隊一路追擊,這時,作為斥候果毅的段秀實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跟唐軍交戰的都是老弱殘兵,而且一觸即潰,四散逃走。心細的段秀實心裏不禁暗生疑心:大勃律的精壯士兵都藏在哪呢?作為斥候果毅,段秀實的重要任務就是偵察敵情,他派出偵騎四處收集戰場情報,發現這些老弱殘兵逃向比較荒涼的山區,而在山路兩旁,都有密密的叢林,這可是最容易設置伏兵的地方。

段秀實趕緊向封常清報告:“大帥,我看情況有點不對。”

封常清怔了一下,問道:“哪兒不對?”

段秀實將偵騎的偵察情報簡單彙報了一下,然後又說:“我看敵軍是故意示弱,目的是為了把我們引入到密林地帶,我估計敵軍的主力便埋伏在山林之中。 ”

封常清點了點頭說:“你說得很有道理。”馬上命令士兵停止深入前進,對山林地區展開拉網式搜索。

果然不出段秀實所料,大勃律國王考慮到無論是野戰還是守城戰,均非唐軍的對手,唯一的機會,就是以老弱之輩作為誘餌,將唐軍引進埋伏圈中,然後利用對地形熟悉的優勢,以逸待勞,出其不意地包圍唐軍。如果這一策略成功的話,即使不能全殲唐軍,至少可以挫敗唐軍的進攻。

這一計謀卻被段秀實所識破。封常清馬上改變戰鬥部署,對山林地帶進行拉網式搜索,不出意外,唐軍與潛伏在其中的大勃律軍隊相遇,反倒將對手打了個措手不及。唐軍的強弩與鋒利的陌刀在戰場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最後大勃律的士兵除了陣亡之外,其餘均放下武器,向封常清投降。

大勃律國王隻得與封常清談判,最後達成協議,大勃律國轉而歸附大唐政權,承認大唐宗主國的地位。封常清在完成任務之後,宣布從大勃律國撤軍。

在高仙芝征服小勃律之後,封常清在中亞又一次取得了重大勝利。

大唐帝國還是那麼的強大!怛邏斯的失敗,並不能阻止大唐向中亞挺進。但是兩年後,一場規模空前的內亂,終結了大唐的盛世,也終結了大唐帝國的擴張。這次內亂,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

唐玄宗時代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盛世時代,特別是在他繼位後的前三十年,經濟繁榮,國力強大,社會穩定,在國際上影響巨大。大唐對周邊國家有著強大的吸引力,諸國紛紛派遣使者前來中國,商隊不絕於途。大唐的成就不僅在商業上,在文學上也進入鼎盛時代,偉大的詩人不斷湧現。大詩人杜甫曾經這樣描述開元時代:“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與此同時,唐帝國的武功也達到貞觀時代以來的又一個高峰。雖然總的來說,軍事力量仍遜於唐太宗時代,但開元中後期以及天寶初期,帝國仍然取得了一係列輝煌的勝利。

在西線戰場,奪取對吐蕃戰爭的主動權,並展開局部反攻;在中亞戰場,頻頻對外用兵,征服了大、小勃律國及中亞其他一些小國;在西域戰場,擊平突騎施;在北方戰場,與回紇等部落聯手擊滅了後突厥,並且降伏了契丹等部落。

在盛世的背後,一些令人不安的因素卻悄悄地滋長著。

東北與契丹的戰爭,直接的結果是促成了安祿山的崛起。

安祿山,原名叫阿犖山,是營州胡人。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死了,母親阿史德氏就改嫁給了一個突厥人,名叫安延偃。突厥滅國後,安祿山便與繼父的侄子安思順一同逃到大唐帝國境內。

“安史之亂”中的另一個主角史思明,是安祿山童年時的好友,比安祿山早出生一天。兩人後來又一同在大唐邊關擔任互市牙郎,即管理邊貿的官員,這兩兄弟好勇鬥狠,一時間也遠近聞名。

但是安祿山作為負責掌管邊貿的小官,手腳卻不太幹淨,利用職務之便,偷了不少羊,最後這件事被曝光了。當時的幽州節度使張守珪十分生氣,將安祿山革職查辦,並且準備將他亂棒打死。在這個緊急時刻,安祿山就像當年的李靖一樣,吼出一句豪言:“將軍不想消滅契丹、奚嗎?為何要殺祿山?”

張守珪一聽這話,覺得此人頗有男人氣概,再細細一看,安祿山這個人白白胖胖的,但是身上卻有一股英氣,不禁有惜才之心,下令釋放安祿山。不久後,張守珪分派給安祿山一個任務,讓他去抓幾個契丹人。

安祿山這個人確實有本領,他勇敢善戰,經常帶著幾名騎兵,深入契丹境內,俘獲數十名契丹人回來。張守珪也暗暗稱奇,便將他提拔為偏將。不過一開始時,張守珪老是嫌安祿山身材不好,肥嘟嘟的。要知道唐朝時代,對人的相貌是相當重視的,像裴行儉以來實行的“詮注法”,即授官、升遷之法製,四個取材標準中,就有一個是要求“體貌豐偉”,安祿山卻是大腹便便,自然入不了張守珪的法眼。

然而,安祿山卻是相當機警,一方麵他努力地節食,以減輕自己的體重,另一方麵,他善於揣測人情,投其所好。他表麵上是個很純樸、沒有心機的胡人,其實卻是非常細心的一個人。這樣,他居然慢慢博得了上司的好感,最後甚至被張守珪收為義子。

安祿山以驚人的速度崛起。

五年後,即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安祿山升任平盧兵馬使。他善於經營,左右逢源,所以當時朝野人士,對安祿山的才幹是一片讚譽之聲。這也影響到唐玄宗對安祿山的態度,他派出使節到達幽州之後,安祿山都饋予重禮。這些人回朝後,免不了對安祿山美言幾句,久而久之,唐玄宗對安祿山愈發地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