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經八卷作於西漢《淮南子》之後劉歆之
前,大荒海內經五卷作於劉歆之後郭璞之
前,《五藏山經》是更早的作品。
茅盾認為:《五藏山經》成於東周,海外
海內寫於春秋戰國之交,大荒海內經五篇
成於秦統一之前。其後聞一多提出了《山
海經》是漢代典籍的觀點。蒙文通在其
《略論<山海經>的寫作時代及其產生地
域》一文提出:大荒海內五經寫作時代最
早,大約在西周前期,海內四經在西周中期,《五藏山經》和海外四經作於春秋戰
國之交。
袁珂在《<山海經>寫作時地和篇目考》一
文中明確指出:大荒海內五篇部分成書最
早,約為在戰國初年或中期,五藏山經海
外四經稍遲,在戰國中期以後,海內四經
成書於漢代初年。
上世紀80年代至今
上世紀80年代至今,對《山海經》成書這
一問題的討論更加活躍,研究方法也更加
豐富。顧頡剛、譚其驤通過《禹貢》與
《山海經》的比較研究得出《禹貢》成書
早於《山海經》的結論,後者更是明確提
出“《山海經》成書的具體時間應該在秦
統一六國之後,正在對南越用兵而尚未完
全征服的時候”的結論。
任乃強在《論<山海經>成書年代與資料來
源》中,通過對《淮南子》等文獻資料的
佐證,得出“《山經》成書與《準南子》
同時,漢武帝初年,已有《山海經》,但
那時隻有《山經》與海經合成一書,大荒
經五篇可能是宣、元、成三帝時被海內外
八經收入其中,時間約在王莽執政之後,
劉歆改名以前”。
趙璞珊將《山海經》中的醫學知識進行集中整理,通過與商代卜辭的記載和西漢早
起出土的文獻綜合比較,推斷《山海經》
成書時代在“春秋戰國之交,或者還要早
一些,即春秋晚期作品。”同時還進一步
斷定,“《山海經》不一定是出自當時的
理論大家之手,而很可能是一些對當時自
然界各種現象充滿樂趣的人寫作的”。
有的學者主張今本《山海經》各篇結構就
是成書的先後順序。其中,主張《山海
經》成書於虞夏的觀點較為興盛,徐顯之
在其《山海經探原》中認為:《山海經》
草創於禹益,完善於春秋戰國之際,以後
曆兩漢魏晉,又續有增益。
當代的學者普遍認為:由於《山海經》內
部所體現出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可以推論
出,《山海經》是由民間口頭文學流傳而
來,人們從荒蠻的遠古時代起口耳相傳,
一代一代在流傳的過程中不斷演變增益,
最後才見之於文字。成書約在戰國之前,
成書後仍不斷經後人修改增訂而成[25]。
性質定位
文獻性質
關於《山海經》一書的性質,眾說紛紜。
從《漢書》到《新唐書》的記載,《山海
經》一直被視為具有實用價值的地理書。
漢代劉歆在其《上<山海經>表》中他指
出:“《山海經》內別五方之山,外分八
方之海,紀其珍寶奇物,異方之所生,水
土草木禽獸昆蟲麟鳳之所止,禎祥之所
隱,及四海之外,絕域之國,殊類之人。
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
著《山海經》”;後世的《隋書·經籍
誌》以及不少史書,也把它列入地理類。
而《漢書·藝文誌》則把它列入數術類刑
法家之首,與《相人》、《相六畜》之類
的巫卜星相之書混在一起,《宋史·藝文
誌》將之列入五行類。
明清時期,《山海經》有著“古今語怪之
祖”
小說之最古”的評價:明代學者
胡應麟在《四部正訛》中稱它為專講神怪
之書,即“古之語怪之祖”。
清代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稱
它是最古的小說,雲:“究其本旨,實非
黃老之言。……諸家以為地理書之冠,亦
為未允。核實定名,則小說之最古者
爾。”
晚清時期,張之洞的《書目答問》,將它
看作是曆史著作,列入“古史類”。魯迅
先生則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山海
經》“記海內外山川神祗異物及祭禮所
宜……所載祠神之物多用糈,與巫術合,
蓋古之巫書也。”並說,“中國之神話與
傳說,今尚無集錄為專書者。僅散見於古
籍,而《山海經》中特多”。
而在近代至當代,《山海經》會根據研究
者的研究方向和理論,有著不同的性質,
其中,該文獻最具代表的性質為“上古時
期的百科全書”
曆史定位
漢至唐
在該時期,《山海經》的內容被認為是真
實的,裏麵記載的山川河流甚至異物都是
可信的。
明至清
在該時期,《山海經》逐漸被看作是虛構
的作品,由於人的認知不斷提高以及明清
小說盛行的影響,《山海經》的可信度逐
步降低,被歸入小說之流。
清末至今
在該時期,《山海經》根據研究者的研究
方向和理論有著不同的定位;由於隨著西
方人類學、民俗學等學科的傳入,所以許
多學者在研究《山海經》的時候將其視為
各種學科的綜合體,運用不同學科的理
論,分析歸納出各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