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人起到人性,立馬就要分出一個善惡來,古代孟子荀子的說法,到現在已經失去了原始的味道,這就是道德,道德二字出自道德經,分上、下篇,凡八十一章。為先秦時道家之重要著作,乃道教主要經典。相傳為春秋時代楚國人老聃所撰。又稱老子、老子五千文、道德真經。書名“道德”二字係取上篇首句“道可道”及下篇首句“上德不德”而來。本書行文簡潔,僅五千餘言,然其中思想精湛深邃,故有謂老子之學為我國形而上學之始。老子主張宇宙萬物皆效法於“道”,道則取法於自然;大道運行不息,但必返本複始。老子於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謂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君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即以消極“無為”之手段,達積極“無不為”之目標。又本書曆來為道教所重視,道教自稱源出於老聃,尊其為老君,以之為教主。以“道”為根本信仰與理論基礎。道藏中收有道德經之注釋書五十餘種,由哲學理論、陰陽變化、內丹外丹、修身治國、易象術數等多方麵闡釋道教教義。道德經的第一個字就是道,沒有道,後麵的也就無法談下去了,現在很多專家教授,長篇大論認為他了解道德二字,道是修來的,不是學曆帶來的,自古“看書千百卷,不是道中人”的說法,可見真正認識道,是多麼的難。既然不明白道,講出來的東西與道無關,就容易偏離主題成為外道,現在很多文化人,都是表皮文化,外道文化。說白一點,都是危害國家人民的人,這些人利用自身上學時間久,有一個學曆資質,便開始胡說八道,扭曲了文化,扭曲了人心。
道究竟是什麼呢?能通之義。大要有三種:一有漏道,善業通人使至善處,惡業通人使趣惡處,故善惡二業謂之道。所至所趣之處亦名為道,如地獄等之六道是也。淨土論注上曰:‘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得如此果。以如是果,酬如是因。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為道。‘道以能通為義,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為道。’華嚴大疏十八曰:‘通至佛果,故名道。’三涅槃之體,排除一切障礙,無礙自在,謂之道。涅槃無名論曰:‘夫涅槃之名道也。寂寥虛曠,不可以形名得。微妙無相,不可以有心知。’淨土論注下曰:‘道者,無礙道也。關於道需要很高深的依據才能表達出來,不是簡單的善惡道德文字,就能講明白的,這與修證關係非常之大,我們可以看看現在社會,多少專家學者真正修行過,為什麼很多不修行人天天談道呢?四個字---徒有虛名,久而久之---禍國殃民。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現象。
道在善中秋,不在惡中生,這句話流傳幾千年,得而不失謂之道,可見這句話的含義多深奧,什麼是得?什麼是失?很多人把鄭板橋的文句,掛在牆上,難得糊塗,知道這句話的人有多少呢?寥寥無幾,為什麼?因為你壓根不明白得講的是什麼。鄭板橋當時的心情非常難受,遇到很多的複雜事情,不如大智若愚,這就是他最後歸隱的原因。所以說善惡並不是沒有,而善惡之由源於道,不明白道,善惡你一樣分不清的。不管是你什麼學曆什麼專家,不明白道就是胡說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