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一詞很複雜,多數人不懂這一意思,究竟是人的思維狀態,意思說,太過於聰明的人不能明白究竟,即便明白人性理論也一樣不能究竟。究竟者、謂事成究竟。這裏的事就是和合性。人性究竟需要和合條件,這就需要具備學道,修道,得道。三重三關才能通達三維入門初級狀態。很多人問人死後是不是靈魂依然存在,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我們就是和合物,隻不過存在的環境不同而不同,究竟的清淨與不究竟的清淨的不一樣的,這就是密度效應,現在科學家也發現了這個推論是正確的,反觀今天的量子信息革命足以說明宇宙萬物中,很多可用的能量一直存在,隻是人類暫且無法發現利用而已,所以說思維維度不達不是究竟,所以大家才有了對科學觀產生好奇的原因。
世界經濟發展的邏輯,並不以人性而規劃,反之把人為的另一麵體現的撲朔迷離,形成涼颼颼冷冰冰的資本利益。人性不是一個道理,也不是真理,人性是萬物的砝碼,守信的砝碼和不守信的砝碼,都存在在人性的框架範疇中。社會需要製約性的東西需要品行道德,而利益的趨勢顛倒被成為了利益的俘虜,所以才有競爭和戰爭,但是人性的另一麵,就是開發發展,需要修證超越,沒有究竟人性始終被不究竟而拿捏,失去其人性本有的意義了。
談到究竟很多人又會說,究竟是什麼,究竟是真理的代名詞,也是高等科技的一切源頭,究竟完善,一切科技完善,究竟提升一切科技提升,人類生存生活自然就提升了,這就是道。一個社會僅僅靠知識文化,是無法做到更精確更圓滿的,一個社會僅僅靠善戰英勇,是不能夠幸福安靜的,而讓人幸福的標準是人的修養,沒有修養,大眾不能認識萬物的規律,容易左右搖擺,甚至會無休止的犯錯誤。
探索究竟是社會的必需和必然,我們一旦丟失這個機會,我們也就丟失了根本,如同一棵大樹,隻有枝葉,早晚會失去活力。我們可以看看西方當方的文化的發展,完全就能弄明白一件事情,能夠留存延續時間長的文化,絕對不是新生事物,而是真理文化,很多不能找到根本的改革最終曇花一現,早早夭折,凡是需要改革的一定不適合這個時代的需要,一個時代隻能適應一種文化。而真理萬有無論幾千年幾萬年,都是可以沿用的,因為真理的的就是究竟,這就是差別。偉人毛澤東曾經講過一句話,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共產黨人就最講認真。可見多少人讀懂主席的話,多少人明白認真二字的深刻含義。
很多的豪言壯語不是簡單思維人就能明白的,究竟就是認真,講的就是真理,沒有真理的世界,不是一個完美的世界。屈原曾經的名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有多少人會不知疲倦地探索呢?有多少人能看到未來對未來承擔責任呢?人類一旦失去究竟,必然會固步自封,甚至是被虛幻的世界所蒙蔽,發揮不了自身的價值,最終如流星如過客。
(第一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