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萬物守恒性(1 / 1)

唐· 柳宗元《柳河東集》以求其恒。恒,心的意思,心性的狀態,近代人把不變理解成恒性,雖然可以講通,意義差了很多,古言說,心性即自然,自然非心信性,心性能顯義,自然則顯相。心性是具備智慧的心性則是法性,自然不具備智慧,不具法性,故自然非心性。由此可見,真正明白心性與自然的人很少,大部分都是粗略的理解稱呼概義。

萬物指的是,萬物性,宇宙間的所有一切,有人用天地萬物表達。古代人的天地並非我們認知的天空與大地,而是指空有關係,這樣一來,我們理解的宇宙不是宇宙,天地也不是天地了,文化的推進,很多實義丟失了,往往字相混淆,差之千裏。就最簡單的比如,假如,如果現在人都解釋不了,為什麼?因為你根本不明白如指什麼。如果現在告訴你,如就是守恒性,你一下就明白了,以後也知道如何使用如這個文字了。比如就是一個可比物與守恒性去比,假如,假定守恒性,如果就是守恒性的結果。這樣是不是大家立馬明白了。每一句話都是圍繞守恒說,這樣我們慢慢習慣了,就有方向了,願晝吉祥夜吉祥, 晝夜六時恒吉祥, 一切時中吉祥者, 願諸護法常擁護,這就是法性恒時說。表達一切法不離根本。

而現在我們無法找到根本,而是圍繞根本去說,去判斷,故以守恒建立標準,表達萬物守恒定律是任一事物都不可能無中生有而來的觀點,不同的觀點分出了,能量守恒、質量守恒,認為這種說法很有意義,這是西方普遍的觀點。回頭我們又問,萬物是能量,還是質量呢?估計科學家回答也是錯的,因為萬物不存在質量的分解,因為質就是量,是一體的。科學家為什麼會分解能量與質量?是因為很難發現能量和質量的共同性,所以才有了守恒說法。這就是我們所講的,二元說。宗教隻講一性,性清淨相清淨,沒有質沒有能,因為能所雙亡性,是宇宙的本質,與科學物質是有差別的。

科學無法解釋如來本性,我們對科學觀,和宗教觀去解釋守恒,意思就是要把科學論變成證悟性,這樣我們在生活中,就會超越思維,跨越障礙。因為人類意識,沒有達到高度,往往在科學的水塘中玩耍,不知道大海是什麼樣子的。如同水泥怎麼變,石灰石特性不能變。導彈怎麼變,爆炸作用力不能變,激光怎麼變,灼焦點不能變,宇宙外相怎麼變,宇宙能所雙亡性不能變,這就是科學與宗教的差別觀。

所以說明白宇宙的真常性,積極培養自己的真常性,非常重要,無論事業家庭健康幸福,都是需要具備真常觀的,而現在很多哲學思想,什麼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實際已經把你關起來了,因為你不具備認識這些觀的條件,都是道聽途說。古言,你不能改變自己,世界必然改變你,大家信不信,我是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