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發展的轉型(下)(5)(1 / 1)

但不會實踐科學展觀,可以學。中國**是一個學習型的政黨,隻要認真學,總能學會。

(三)利益驅使,不願意實踐科學展觀

這是實踐科學展觀中更值得關注、更應該給予高度警覺的障礙。說實話,過去的展模式,在客觀上讓不少黨員幹部獲得了很大的好處。過去的展模式對於我們這些展的推動者、參與者是有百利而無一弊的。

美國經濟學家弗裏德曼曾描述四種經濟模式。前兩種模式說的恰好是我們過去的展模式。第一種模式是“花別人的錢,辦別人的事”,這種模式成本很大,效益很低。因為花別人的錢,花多少都無所謂;辦別人的事,辦得好壞無所謂。過去的一些展就是這種模式。花國家的錢、花銀行的錢、用國家的土地、資源,給老百姓修條江堤、修條公路,經常修成豆腐渣工程,因為反正這條路又不是我用,這條江堤又不是我用。第二種模式,“花別人的錢,辦自己的事”。有一些黨員幹部也想把事辦好,因為他認為這是自己的政績,但由於花的是別人的錢,所以花起錢來沒譜。有一位市委書記曾經為了政績,花了2500萬,修了條農村的高等公路,美其名曰“為農民辦事,就要舍得花大錢”。本來,2500萬是可以修5條農村公路的。那麼,在“給農民辦事要舍得花錢”的這一冠冕堂皇理由的背後是什麼?答案很簡單,修5條普通公路,無法引起那麼大的轟動,難以引起上級領導的關注。

而實踐科學展觀的要求,所體現的展方式,是另外兩種方式。一種是“花自己的錢,辦自己的事”,領導幹部搞展,不但要考核gdp增長了多少,還要考核為了gdp消耗了多少資源、破壞了多少環境,花了多少錢,有沒有留什麼隱患、後遺症等。如果這些都過關了,就是好樣的。如果哪條沒有做到,對不起,還是不合格。這種方式自然有點累。另一種方式,“花自己的錢,辦別人的事”,黨員幹部要把政府機關、部門這些年來收的錢拿出來,投到民生建設、教育、醫療衛生建設等方麵。這些錢本來可以花到改善自己的辦公條件,增加自己的福利待遇上。但科學展觀要求拿出來給群眾,這就有點難,很多人舍不得。

所以,利益驅使讓很多黨員幹部不願意去實踐科學展觀,不是不明白,不是不會,而是他很清楚,如果那樣做了,過去的好日子就沒有了,過去賺大錢的地方就沒有了。

利益的問題要靠利益去解決,固然我們黨可以要求黨員幹部主動放棄過去那套不規範、不科學的利益獲取模式,但是更重要一條,要努力形成實踐科學展觀有利的製度氛圍與社會氛圍。如果沒有這條,隻靠大家的覺悟去改,不是說不可能改,但比較漫長。在這裏我們要銘記鄧小平的一句話:“還是製度靠得住。”我們一定要構建起一整套的科學製度體係,比如科學展的政績考核評價體係、綠色gdp統計體係等等。如果能夠實現,那麼這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當然這需要我們在進一步的學習實踐過程中,不斷探索、不斷完善、不斷實踐。

四、直麵轉變展方式的代價

隨著中央政府對轉變經濟展方式的高調要求和現實中經濟持續展後繼乏力態勢的顯現,從事經濟工作的同誌開始把工作重心轉向轉變經濟展方式,越來越重視推進經濟展方式的轉變。這是一種好現象。但在這種好現象的背後,也伴生著一種過於樂觀的緒和過於浪漫的認識,似乎轉變經濟展方式是一件隻有利而沒有害、隻有收益而沒有代價的事。隻要一去轉變經濟展方式,一切經濟展的難題就將迎刃而解,從此就是一派大好形勢,一路高歌猛進。

果真是這樣嗎?我們的回答是未必盡然。確實當轉變經濟展方式的任務真正完成以後,全社會的經濟展態勢應該如此。但轉變經濟展方式是一個過程,甚至還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就不會總是鮮花與凱歌,我們必須麵對一些不低的成本與甚大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