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改革的共識(下)(7)(1 / 1)

不過,汲取這些年來中國社會政治體製改革的教訓,做到這些還稍嫌不足,我們還應該再往前走一步。這就是當政治體製說要保障權利的時候,一定要講清楚保障誰的權利,保障什麼樣的權利。沒有後麵的這明確界定,保障權利就不僅是一句空話,甚至還是一句謊話。

之所以要分得這麼清楚,是因為現代社會不同群體的利益與權利,固然不必然是對立與衝突的,也不全然是一致和互補的。很多的時候某一群體的某種權利的實現是以其他群體的另一種權利的喪失為前提的。在現代社會展中,為了城市化拿走了農民的土地讓他們成為了失地農民;為了國際貿易中的低成本比較優勢,進城務工人員隻能拿極低的工資;為了企業的高效率,一大批工人下了崗。可是,所有這些中下層的民眾,他們依然有著神聖的求生存與求展的權利。政治體製改革隻能去增進他們本已經貧困的權利,而不能去掠奪之。我們經常講特色,這正是中國社會政治體製改革的最大“特色”所在。

三是構建新的政治合法性基礎。

中國社會現有的政治格局是中國**帶領中國人民曆經革命、改革、建設奮鬥所得,是曆史的賦予,是既定的事實,執政合法性毋庸置辯。但隨著社會的展進步和時代的演進,中國**也必須通過實踐信仰來構建新的政治生態,以進一步充實和豐富政治合法性基礎。

中國**是中國社會唯一執政黨,中國的政治體製改革要在中國**的領導下展開。但是,如果回避開執政黨的政治優勢,回避開**的先進性,來談政治體製改革,不僅不會有真正的政治體製改革,還會給多黨政改提供口舌。

所以中國**必須旗幟鮮明地宣示並身體力行地實踐其信仰。試想,如果中國**人切實做到了黨章所要求的沒有自身的利益,還會有權錢交易以權謀私嗎?如果中國**人真正把自己當做服務員為人民服務,社會公民的權利能得不到保障嗎?如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保障了民眾的主人公地位,人民可以有效地監督政治權力,有必要搞走馬燈似的政黨競爭嗎?

中國**要通過自我完善、自我淨化乃至鳳凰涅盤的行動告訴公眾,目前出現的所有這些體製方麵的不適應、不規範、不理想,皆是政黨自身的先進性沒有充分體現、有些淡漠,皆是社會主義的因素尚且初級、還不夠格。並不是政黨本質的矛盾,更不是社會主義的困境,通過加強政黨自身建設、通過社會主義不斷進步,這些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最後,強調一點。實踐信仰體現在中國**對於政治體製改革的態度上,就是一定要改,而且要深刻地改。不能因為政治體製改革比較困難,就給很多不願意進行政治體製改革的人提供了借口,總是在外圍兜圈子,或者隻進行一些細枝末節的改革來搪塞。鄧小平當年對此曾做出很明確的回應:“一句話,就是要革命,不要改良,不要修修補補”。即使有些方麵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也要像鄧小平所說的“這個任務,我們這一代人也許不能全部完成,但是,至少我們有責任為它的完成奠定鞏固的基礎,確立正確的方向。”

更何況政治體製改革並非“通天塔工程”,並沒有什麼技術難題不能克服,並沒有什麼必要條件不可獲得。曾經有一位老同誌講過一句話,“文化的改變至少需要60年,經濟體製變革需要6年,政治體製變革隻需要6個月”。這句話說透了體製變革的核心密碼。也許當我們真正付諸行動的時候,就會現政治體製改革其實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難,也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複雜,甚至都用不了我們想象中那麼久的時間。

五、樂觀看待政治文明的進步

對體製改革做出評價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特別是當我們所要評價的體製改革又是政治體製改革的時候,這一工作就變得更加複雜、更加不易了。這主要是因為體製改革屬於製度變遷層麵的問題。製度變遷在常態社會往往是一個漸進而逐步演化的過程,更多的是水滴石穿,而不是立竿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