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和諧的彰顯(5)(1 / 1)

因此,在構建和諧社會背景下,社會穩定要依靠全新的理念和做法來實現。這新的理念與做法的核心就是“以人為本”。真正實現有機的、良性的、持續的、健康的社會穩定最終還是要靠堅持“以人為本”,而不是其他。

那麼,堅持以人為本如何體現在保持社會穩定過程中呢?我們至少應該關注以下三個方麵:

(一)把尊重人作為實現社會穩定的前提

尊重人就是要把人當做人,就是尊重人民群眾的基本權利,尊重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和合理要求。我們不僅要尊重人的生存權、展權,而且要尊重人受教育的平等權利,尊重人的政治知權和政治參與權。當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背景下,主體各種權利的實現不可能是平衡的,必然會有先有後,但在所有這些權利中,人的生命、人的價值是最為基本的。雖然在社會生產力水平還不夠達的現實展階段,人不可避免地具有手段的屬性、具有工具的特點。但這並不意味著人就是手段、就是工具,更不意味著成為一些群體、一些集團、一些成員實現其目的的手段。要以人為展的目的,一切展的歸宿都是為了人。我們的一切工作都要從現實的人出,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都要反映現實的人的利益、願望和要求。最新一次修改憲法把“保護人權”“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等內容寫進去,就充分體現了執政黨在維護人的權利方麵的主動性與自覺性。尤其在今日的中國,尊重人更多要體現在尊重最廣大人民群眾方麵,這是實現社會穩定的前提。

尊重人還要促進人的全麵展和價值的全麵實現。我們要注重創造人們平等展,充分揮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社會的展不是少數人的專利,不是少數區域的專利,我們必須走出認識的誤區,打破體製的障礙,把以人為本具體體現到為城鄉居民、不同身份職工提供平等參與競爭和展的機會上去。

(二)把提高人作為實現社會穩定的關鍵

雖然說人民群眾素質的相應提高使得傳統的保持社會穩定的模式麵臨嚴峻挑戰,但從長遠展看,人民群眾素質的進一步和真正提高其實是實現社會穩定的關鍵。目前由於人民群眾自身素質的提高不足,客觀上造成了社會的一些不穩定現象。這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方麵是由於一些群眾的基本生存和展技能嚴重不足,轉崗分流和進入市場後很難找到新的工作,由此而產生的龐大的國有企業下崗人員和無法就業的進城農民工始終是社會穩定的巨大隱憂。對此,我們除了要堅持在展中解決就業問題,繼續落實就業再就業的各項優惠政策之外,提高他們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的生存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內容;另一方麵,由於一些群眾法律意識不強,法製觀念不足,在維護自己權益的過程中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甚至鋌而走險。通過提高他們的法律意識,使得他們能在法律的框架內合法地維護自己的權益,也是我們實現社會穩定的重要一環。

(三)把依靠人作為實現社會穩定的根本

造成社會不穩定的不是人民群眾,而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與人民群眾需要可實現程度之間差距的擴大,以及人民群眾實際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對落後於整個社會展水平等等原因。我們不論是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還是維護社會穩定,如果不解決好這些問題,僅僅就矛盾談矛盾、就穩定談穩定,恐怕永遠隻能疲於奔命而不治本。說到底,人民群眾是實現社會穩定的根本力量,但這一力量能否真正揮積極的作用,取決於我們對社會公平問題的真正解決。如果社會公平解決好了,人民群眾就會成為維護社會穩定的根本力量;如果不去解決或者說沒有解決好,就會把人民群眾推向社會穩定的另一麵。因此要高度重視解決農村貧困人口的生活困難問題,同時通過整頓和規範收入分配秩序,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並在力所能及的況下逐步完善社會保障體係,進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切實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