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和諧的彰顯(7)(1 / 1)

共建,最重要的是堅持和完善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展的基本經濟製度,鼓勵和支持社會各階層人員為經濟社會展積極貢獻力量。***在社會變革中出現的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於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他們伴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而出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環境中展壯大,具有勃勃的生機和展的活力。他們的展壯大有利於社會進步,是我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生力量與生力軍。當然,作為新興的社會階層和社會群體,在他們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行為模式等方麵肯定會有與我們習慣了、熟悉了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群體不一樣、甚至很不一樣的地方。對此,我們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求真務實,不要用老眼光、舊觀念去看待他們,要主動加強同他們的聯係,了解他們的願望和要求,對他們的創業精神要充分鼓勵、創造願望要切實尊重、創造活動要真正支持。當然也要進一步堅定他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把他們的創造才能充分揮出來,讓他們在市場競爭中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展。

共建,最關鍵的是要全麵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要尊重和保護一切有益於人民和社會的勞動。這是不斷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的前提。我們一定要在全社會確立起這樣一種意識和氛圍,這就是不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不論是簡單勞動還是複雜勞動,一切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的勞動,都是光榮的,都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和諧社會是實幹出來的,不是空喊出來的。當然,勞動與分配是緊密聯係的,尊重勞動與科學分配是相輔相成的。我們尊重勞動,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並不意味著否定多種分配方式,而是在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的基礎上,確立起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我們要在鼓勵人們幹事業、支持人們幹成事業的社會氛圍中,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以造福於人民。

共建,最核心的是要展黨內民主,充分揮廣大黨員和各級黨組織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這既是黨的整個事業興旺達的重要保證,又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黨內充滿生機和活力,可以在全社會產生良好的示範和帶動效應。我們要在黨內營造更加平等、更加寬鬆、更加活躍的氣氛,動黨員或黨員代表在黨章規定的範圍內盡量表意見,鼓勵每個黨員研究新問題,提出新見解,探索新思路,允許提出不同意見。通過黨內製度和體製的改革完善,充分調動全黨同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每個黨員都富於創造精神,積極參與各種創造性的工作和活動,成為增強全社會創造活力的帶頭人。

(三)以公平正義夯實共建的利益基礎

盡管共建和諧社會是人民群眾的權利,但是如果隻有權利之名而無權利之實,人民群眾就不會珍惜這一權利,就不會去行使這一權利;盡管共建是和諧社會的活力之源,但如果總是勞而無獲、建而無功,這活力之源遲早也會枯竭。可是如果沒有以共建為前提,共享就不可能得到保證,畢竟靠施舍的共享是靠不住的,也是不長久的。如何能讓這共建成為自覺的共建,持久的共建,就一定要讓人民群眾看到實實在在的利益,最大限度地實現好、維護好、展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正如**指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造福全體人民的偉大事業,隻有讓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從和諧社會建設中得到實惠,才能使和諧社會建設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

在現階段,實現、維護、展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要高揚公平正義的旗幟。**指出:“隻有切實維護和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人們的心才能舒暢,各方麵的社會關係才能協調,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充分揮出來。”把握當代中國社會展所呈現出來的階段性特征,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一定要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綜合運用多種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係,妥善協調社會各方麵的利益關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展的成果,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