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勝利了!勝利了!1945年8月14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千瘡百孔的中國欣喜若狂。飽受戰亂流離之苦的老百姓,甚至點起破棉襖當火炬,敲著臉盆去遊行。
在被爆竹焰火照亮的夜空下,目睹滿街狂歡的人流,鄧寶珊的眼睛裏,既閃動著喜悅的淚光,也流露出深深的憂鬱……
董釗自到榆林,構築工事,調動部隊,積極準備進犯延安。鄧寶珊不願卷入其事,大部分時間在三原家中賦閑。高雙成去世後,胡宗南借吊唁之機飛赴榆林,與董釗合謀,架空鄧寶珊。由於接任二十二軍軍長的左世允,堅持與延安友好,繼續與鄧寶珊密切合作,使董釗的陰謀難以施展,胡宗南才迫不得已親自去三原敦請鄧寶珊。鄧寶珊一拖再拖,直到董釗離開榆林後,才於去年冬天返回榆林。
返回榆林不久,毛澤東委托榆林派駐綏德的辦事處主任劉紹庭,專程給鄧寶珊送來一信。信日:
寶珊先生吾兄左右:
去年時局轉換,先生盡了大力,我們不會忘記;八年抗戰,先生支撐北線,保護邊區,為德之大,更不敢忘。去秋晤敘,又一年了,時局走的很快,整個國際國內形勢都改變了。許多要說的話,均托紹庭兄專誠麵達。總之隻有人民的聯合力量,才能戰勝外寇,複興中國,舍此再無他路。如果要對八年抗戰作一簡單總結,這幾句話,鄙意以為似較恰當,未知先生以為然否?何時獲得晤敘機會,不勝企望之至。
專肅,敬祝
健康!
毛澤東上
12月22日
這封信,以及由劉紹庭轉達的毛澤東的意見,使鄧寶珊對時局的看法更為清醒。
這年4月,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5月,中國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重慶召開。鄧寶珊奉命離開榆林去重慶述職,並參加國民黨六大。經於右任、徐永昌、傅作義推薦,鄧寶珊在國民黨六大上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在重慶的甘肅籍官員和學生,紛紛前來祝賀。鄧寶珊心知肚明,知道這不過是蔣介石玩弄的又一個小把戲,意在拉攏他這個雜牌軍將領。但隻能一笑了之,不便明言。而且,通過參加這次大會,鄧寶珊進一步明白:蔣介石不僅要消滅共產黨,也不能容忍任何異己勢力,他要消滅所有民主力量,把中國徹底引向黑暗。
人在苦悶、沮喪、感到前途渺茫的時候,往往會想到自己的身世,想到遠去的先祖。此時的鄧寶珊,就陷入深沉的憶念裏。在一個鬱悶難熬的夜晚,他向兄長般的於右任,傾訴了自己的家世,並請於先生為他的父親鄧友齋撰寫了一篇墓表。這篇墓表,是研究鄧寶珊的珍貴資料,謹照錄於此:
天水鄧太翁友齋墓表
三原於右任撰並書
天水鄧友齋先生既歿之三十有八年,其哲嗣寶珊自榆林述職來渝,請為文表其先德之墓。寶珊苦誌孝思,又與餘為數十年患難交,曷可辭。按狀鄧氏明初自江南鳳陽石橋鎮西徙秦州,始遷祖三傳至禧祖者,族寢繁衍,占籍州治及鄧家門隸青石、柔遠、向化三裏,科第蟬聯,一州稱盛,譜牒在焉。翁之曾祖考諱炳,字文遠,妣氏閻。祖考擢,字拔庵,妣氏張、氏陳,曆世教授,庠序有聲。拔庵翁生翁昆弟二,長禮賢,早逝。翁諱尚賢,友齋其字,自髫年岐嶷異常,沉默寡言笑。奉親純孝,好讀書,曉經史大義,菲薄舉子業。奉諱後家漸中落,遂棄儒而商,屈抑廛市中,以誠信孚眾。每遇急難,翁折衝其間,悉得其平。同光之際,軍謠歲饑並至,翁仗義助餉救荒,岌岌若不及。與從兄成齋、從侄鬆岩雍雍相依,敬宗收族,殫力以赴。無少長,皆敬畏之,裏中稱鄧氏三賢焉。配何氏,生女一,適左。繼配昝,生子三,長子盤,次寶珊,次鏡吾;女二,適王,適孫。翁晚年督教諸子綦嚴,常謂:吾以家累,不能競所學,汝等寧無一人繼吾誌事者?言輒泣下。光緒三十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疾終於家,年六十有四。明年二月二十二日葬城北天靖山武家灘祖兆之次,庚山甲向。時子盤方弱冠,寶珊才十四齡,四壁蕭然,儋石屢空。夫人昝撫育酸辛,且失明,次年亦逝世。彌留時諭寶珊曰:汝自為之,今後我不能管汝矣!寶珊凜夫人遺命並耳熟翁所諭古豪傑事,思有以自立,遂奮誌出陽關。辛亥革命用能樹幟西域,民十以來轉戰秦豫燕趙,讚翊中興,其根菱忠孝有自來矣。為人子者承誌廣孝之意,庶其無憾。而翁之畸行譖德,洵有足風末俗而式來茲者在。因伐石而表諸其阡。
孤哀子子盤寶珊鏡吾
孫成城醜娃
立石
中華民國三十四年月日
這篇墓表是於書的代表作。1987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於右任書法選》稱:“於右任撰書的著名的《鄧友齋墓表》……就是以行、楷、草混同使用的書法佳作。於先生在書法創新上的膽識,氣魄,天分以及他用同一筆法(草法)統一三種書體於同一書作的成功創造,不能不令人拍案叫絕。”
這篇墓表,碑石刻就於陝西三原,並未移置於天水鄧氏墓地,現作為文物保存於西安碑林。碑石完整清晰,高約220厘米,寬86厘米,正麵書“天水鄧尚賢先生之墓”,背書墓表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