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謀福桑梓(3)(1 / 2)

會議結束後送還盆花時,又遇到外出回家的鄧省長。他看見我笑吟吟地說:“小夥子,這一晌幹得好!代表們表揚你們會務組工作到家,說蘭州飯店剛建成就能接待這麼大的會是下了功夫的,真不容易。”我代表會務組向他致謝和問候。他說:“謝啥呢,辦好會是咱們甘肅人的光榮。回去告訴飯店,以後用花盡管來搬就是了。”他還叫家人取出一筒碧螺春茶葉和一條中華煙送給我,令我惶然不知所措。鄧省長笑道:“你的辛苦大家都看得見,這是我送給你的慰勞品,你可拿去孝敬家裏老人,再捎上我的問候。”長者所賜,不能不受,萬千道謝,愧領了。最後從車上搬下一個竹編筐籠,裏麵裝著精選的禮品:四個白蘭瓜,四十個燈籠大辣子,都一用麻紙包好的。鄧省長哈哈大笑:“這是給外省代表的鄉土禮品嘛!”大會閉幕時鄧省長曾講:“這是蘭州地方名優特產,品質很好,請代表們帶回去,希望能在你們那裏培育成功。”聽省長說要把這些東西送給我,我急了,忙說:“省長一定留下,你也是參加會議的代表,每人一份,不然我無法向會務組交待。”看著我局促不安的樣子,鄧省長又笑了,他叫園工師傅收下帶回家去,說:“你們也辛苦了,這些瓜菜該你們吃。”車卸完了,向鄧省長道別離去。

又一件小事——鄧寶珊擇定康縣城。

甘肅隴南康縣,原係武都縣的一部分,地域遼闊,大山隔阻,遠離縣城,諸多不便。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戊戌變法前夕與康、梁一起參加過“公車上書”的當地有識之士黃居中主持召集建縣謀劃會議,派人呈報省政府申請建縣。多次請求,幾經周折,於民國十八年獲準建縣,縣城設於白馬關(今雲台鎮)。初名“永康縣”,後因與浙江永康縣同名,裁去“永”字,定名為康縣。

白馬關地扼甘陝川三省交通要道,曆史悠久,築有關城,城東五裏的大山岔,即古“散關”,東漢時已是著名關隘,清代曾在此設階州白馬關分州。但此地位置偏處縣境北部,與南部鄉鎮距離遙遠,中問橫亙著萬家大梁和牛頭山兩道崇山峻嶺,交通不便,致使縣政府對縣境南部的治理鞭長莫及,土匪群起,豪強爭霸,民無寧日。為改變這一狀況,民國三十三年五月(1944.年),經省政府批準將縣城由白馬關南遷至岸門口。其時,穀正倫任甘肅省政府主席,穀正倫字紀常,為討好這位封疆大吏,將岸門口改名為紀常鎮。

岸門口地理位置適中,但地如其名,南北兩麵由險峻的牛頭山和蘇家大梁夾峙,中間為狹長的燕子河穀,東西出口甚隘,山石崩落,洪水漫溢,極易阻塞。作為縣治,給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社會進步都帶來嚴重製約。康縣解放後,縣委、縣政府謀求選擇新的城址,但以何處為佳,意見紛紜,久議不決,無法呈報。

1956年12月,康縣至武都的公路正式通車,鄧寶珊由省交通廳長楊子恒、中共武都地委副書記苗彪陪同,赴康縣為通車典禮剪彩。聽取縣裏關於計劃搬遷縣治的報告後,年過花甲的鄧寶珊對岸門口和嘴台子的環境親自進了實地考察,並就此事征詢了當地父老和民主人士的意見。然後建議縣委、縣政府召集有關方麵共同協商。聽完大家的發言,鄧寶珊微微笑道:

“作為縣城,岸門口這個‘門’實在太小了!既不利於建設,從軍事眼光來看也是個進退兩難、易遭圍困的地方……看來,對搬遷縣城,大家沒有分歧。搬到哪裏呢?我讚成縣委的意見:嘴台!你們看——”身經百戰的老將軍緩緩站起,指著牆上的康縣地圖說:“嘴台距岸門口隻有八公裏,位置也在縣境中部。這裏三水彙流,五路相連,山體穩固,植被良好,水源充足。貌似狹窄,卻是一塊活地,發展的餘地並不小,將來公路貫通,勢必會成為全縣的交通樞紐。沿河砌石,河上架橋,三岸聯為一體。我算了算,修機關、學校、商店、車站、倉庫、戲院……地盤足夠了。白雲山風光秀麗,可建公園;靠山腳修個標準的體育場,也保險沒問題……”

大家聚精會神聽著,不住點頭。會後,康縣縣委、縣政府很快向省上報文。1957年3月,經甘肅省人民委員會第十六次省長集體辦公會議決定:康縣縣城由岸門口遷往嘴台。40多年過去了,麵對今日白雲山下群樓拔地,公路暢通,設施齊全,日益繁榮昌盛的康縣縣城,人們無不稱讚老省長的遠見卓識。白雲山果然建起了公園,1985年10月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一路視察來到康縣,還揮筆為園門題寫了“白雲山公園”五個大字,這在全國的縣級公園恐怕絕無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