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謀福桑梓(4)(2 / 2)

就在此時,日理萬機,精力充沛的毛澤東主席,於全國人大開會期間單獨約請鄧寶珊共進晚餐,進行了一次影響深遠的長談。

“鄧主席——哦,現在叫省長了……不過,還是稱鄧先生吧,私交之間最好不稱官銜。我記得你有一個女兒,當年在延安學習,後來怎麼不見了呢?”

提起女兒友梅鄧寶珊心情很不平靜,為了避免引起更多的傷痛,隻是淡淡地回答:

“在胡宗南占領延安期間,她病逝在榆林。”

毛澤東流露出父輩慈祥的眼神,停下筷子,輕輕說:

“那是個多麼活潑可愛的孩子啊!我記得她還曾對我說過:‘毛伯伯,我一定要動員爸爸也參加革命……’”

鄧寶珊靜坐無語,眼前又浮起了友梅臨終前昏迷中低聲呼喚延安,呼喚同誌的瘦弱麵影……

“吃吧,鄧先生!家裏人都不在,這幾天我是孤家寡人。”毛澤東莞爾一笑,伸伸筷子,轉換了一個話題,“最近蘇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國際上就有人蠢蠢欲動,似乎馬克思主義從此不時興了。其實,馬克思主義從來不怕人批評,它就是在不斷地被批評中得到發展的——”

“對,真理愈辯愈明。”鄧寶珊讚同地說。

毛澤東繼續講:“所以,我們要搞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不容許以勢壓人,壓製不同意見的自由討論。”

鄧寶珊說:“可在現實生活中,要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啊!恐怕得有製度保證……”

毛澤東點點頭,喟然慨歎道:

“是啊,鄧先生!我還記得當年在延安你對鎮壓葉德輝的批評。可我們的一些幹部,包括一些領導幹部,老喜歡用農民的眼光看待知識分子,這種狹隘的宗派主義的小農意識,對革命實在貽害不淺。沒有知識分子,哪有馬克思主義?馬克思就是個大知識分子嘛……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最先接受的是誰?也是知識分子。馬克思主義首先說服了中國的知識分子接著才說服了工人和農民。今天要建設社會主義,更得充分發揮知識分子的作用。鄧先生,今後,看到我們的錯誤,要請你不客氣的繼續批評。這個意思,請鄧先生向熟悉的朋友廣為傳達,就說是我毛澤東講的:沒有民主,就不是社會主義;光依靠大老粗,也建不成社會主義。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要請朋友們幫共產黨一把……”

這次談話,給畢生追求民主的鄧寶珊,以多麼巨大的鼓舞啊!回到蘭州,他懷著飽滿的政治熱情,將毛澤東同他的談話向省委作了彙報,並向甘肅的民主人士進行了廣泛傳達。

這年秋天,與上屆大會相距11年之久的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鄧寶珊看到中共八大對當前中國社會階級關係和主要矛盾的正確分析,看到將黨的今後主要任務確定為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感到十分興奮。八大結束後,他組織民革甘肅省委的領導成員和各階層民主人士,認真學習八大的路線方針,發動大家為社會主義建設充分發揮作用。繼張德生之後擔任中共甘肅省委第一書記的張仲良,看到鄧寶珊不顧自己因高血壓而連香煙都已戒掉的病體,積極貫徹八大精神,在省級機關黨員領導幹部大會上,還號召要向鄧寶珊省長學習。

每逢節假日,他那花團錦簇、果香四溢的“慈愛園”,照例對外開放。附近水車園小學的紅領巾們,打著星星火炬隊旗,興高采烈地來到園中進行隊日活動;或者三五成群來遊玩,捕蝴蝶、捉蟋蟀、跳舞唱歌,盡情戲嬉。工作之餘,鄧寶珊背幾首詩詞,練一陣大字,便到園中幫助花工施肥澆水,剪枝培土,料理花木,或者參加孩子們的活動。生活在天真的笑臉和甜嫩的歌聲之中,鄧寶珊忘記了鬢角的絲絲白發,也忘記了園外的擾攘紛爭,一顆飽經憂患的心,竟變得那麼恬靜而純真!有時,甚至和孩子們一起捉迷藏、擊鼓傳花……無憂無慮,達到了忘我的境地。

在園中,他接待過朱德、沈鈞儒、張治中、葉聖陶、梅蘭芳……這些名滿華夏的人物,也接待過胡景翼的女兒胡希蘊,俞方皋的女兒俞珍君,張維的兒子張令镟,劉保堂的女兒劉蕊青和丈夫王澤霖……這些名不見經傳的晚輩後生。這座具有田園風光的園邸,高朋滿座,賓客盈門,群賢畢集,長幼向往,一時成為蘭州各界人士聚會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