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負重盡瘁(2)(1 / 3)

現在,馮國瑞自知來日無多,就托請鄧寶珊代他將這批文物字畫捐贈給國家——經“文化大革命”浩劫,已散失不少,目前麥積山的兩千多件藏品,大多為馮國瑞捐贈。舉世矚目的“東方雕塑館”嗬,該不該為這位獻身石窟藝術的開拓者也立一尊塑像呢?

第三件事,馮國瑞是含淚央求鄧寶珊的。他問鄧寶珊,能不能在他咽氣之前設法與他遠在新疆的兒子見上一麵?鄧寶珊當即發電報彙款,要馮子從烏魯木齊坐飛機火速趕回蘭州。不幸,遠在南疆的兒子趕到時,馮國瑞已與世長辭了!

2

1957年後的中國人,包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農民,都變得更聰明了。不但城市的知識界從此“夾起了尾巴作人”,連沸沸揚揚鬧退社的廣大農村也從此俯首帖耳,唯命是從。

1958年6月,在甘肅省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上.鄧寶珊繼續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甘肅省長。在形式上其政治地位並沒有什麼變化,陪同視察、會見外賓、迎來送往……在所有禮儀性的活動中,幾乎都有他的身影。1958年暮春,朱德委員長視察甘肅,五泉山、雁灘、興隆山……鄧寶珊全程陪同,身經百戰的將軍與德高望重的元帥一路遊山觀景,談天說地,訪碑稽古,但都避開敏感犯忌的現實話題。鄧寶珊十分敬重朱德,不僅敬重他作為軍事家的指揮才能,更敬重他不居功,不攬權,不謀求個人地位,忍辱負重,進退自如的大度和氣量。自從當年在陝北結識以來,兩人一直保持著深厚的友誼,相似的軍旅生涯和對傳統文化的仰慕,使他倆心照不宣有許多共同的語言……

1959年初,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胡誌明訪問蘭州,鄧寶珊與胡誌明親切會見。對領導越南人民推翻殖民主義統治取得民族獨立的這位傳奇式的領袖人物,鄧寶珊雖是初次會麵,但那樸實儒雅的談吐和慈藹平易風采給鄧寶珊留下深刻的印象。鄧寶珊知道,胡誌明不僅是中國革命的親密戰友,而且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懷有深厚感情。因此,在向胡誌明介紹甘肅的地方情況時,對敦煌、麥積山的石窟文化如數家珍般進行了重點介紹,引起胡誌明很大興趣。

胡誌明訪問後不久,西藏的班禪大師赴北京途中經過蘭州。鄧寶珊與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汪鋒,親自去機場迎接。此時的鄧寶珊,雖已65歲,健康狀況也日益轉差,但對參加這類禮儀性活動仍不辭辛勞。但凡有重要人物到達蘭州,必出麵熱情接待。

1959年10月1日建國十年大慶,鄧寶珊早早起身去參加慶祝活動。他同中共甘肅省委第一書記張仲良等省委、省政府的領導們一起,站在蘭州盤旋路北口臨時搭建的主席台上,檢閱浩浩蕩蕩的遊行隊伍,整整站了一個上午。在當天的《甘肅日報》上,他還發表了兩首以《慶祝國慶十周年》的七絕:

(一)

改造山河日日新,十年建設轉乾坤。

豐功在史前無例,喜見今人勝古人。

(二)

皋蘭山下大河邊,男女頌聲達九天。

千百年來無此樂,為歌建國十周年。

這兩首詩寫得很直白,也算是一種押韻的政治表白,具有那個口號時代的明顯風格。連柳亞子、郭沫若等人的同類之作也不過如此,對鄧寶珊的這兩首詩自然無可厚非。而且,聯係四年前鄧寶珊為杜甫畫像所寫題畫詩中那句“不薄今人厚古人”,這詩中的“喜見今人勝古人”,似乎還帶有一種自我檢討的口吻。這兩首詩後來收載在民革中央宣傳部編的《愛國老人詩詞選》裏;鄧寶珊留世的詩作共計八首,就詩論詩,那首題畫的七律顯然比這兩首絕句為佳,有趣的是,此書卻將那首七律沒有選入。看來,編者與作者具有同樣的苦衷……

但是,“東邊日出西邊雨”,就在鄧寶珊獻詩歌頌“今人勝古人”、一再表白自己對新中國的建設成就以及“皋蘭山下大河邊”的革命形勢如何讚歎之時,一場批判鄧寶珊的鬧劇開始在蘭州上演。

這場鬧劇的導演者很高明,很懂得如何借勢,借廬山會議整彭德懷大反右傾機會主義之機、之勢,排除異己,壓製不同意見,在甘肅弄出個由他一手遮天的局麵——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蘇東坡的名句不僅富有哲理,還具有政治啟示。毛澤東說過:“我最喜歡廬山。”此言不虛。井岡山,是他革命起家的根據地,隻回去過一次;寶塔山,是他輝煌生涯的立足點,一次也沒有回去過;惟獨廬山,從1959年初次登臨,到1970年以77歲的高齡三上廬山,前後在廬山住過137天!當代中國幾幕驚心動魄的大劇,竟都與廬山有緣!

1959年6月29日,毛澤東登上廬山,在此兩天之前江西省委才接到要在廬山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的通知,接待工作準備得十分倉促。至於會議的內容,事前連劉少奇也不知曉。會議從7月2日開幕後先開了幾天分組座談的“神仙會”,白天開會晚上看戲跳舞,氣氛悠閑輕鬆。毛澤東提出十九個問題作為會議議題征求大家的意見,並打招呼會議主要是反“左”,還要搞一個文件。因此,大家暢所欲言,連向來謹慎持重不大說話的朱老總也批評了農村公共食堂,並說:“食堂即使都垮了,也不一定是壞事。我們應當讓農民致富,總不能讓他們‘致窮’……工業麼,主要是大煉鋼鐵搞亂了,指標太高,一哄而上,劃不來!”參加西北組討論的中共甘肅省委第一書記張仲良真以為要反“左”,忙給留家主持工作的二把手霍維德書記打招呼。霍維德不敢怠慢,親自組織人搜集甘肅“左”傾蠻幹的材料,連夜報往廬山。不巧,適逢此時,連日暴雨,引洮工程的渠首——古城水庫的溢洪道設計太小,水庫危在旦夕!下麵請示省委:能不能掘庫放水,以保洮河下遊平安?事態火急,來不及向遠在廬山的一把手請示,霍維德做主指示掘庫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