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到時候就會了 先知其然而後究其所以然(2 / 3)

秋風涼了。大地放倒了莊稼,露出一片白花花的茬子。老師布置拔豆茬任務。女生每人十筐,男同學比女同學多5筐。老師特意叫白天勤記賬。問白天勤:男同學每人幾筐?白天勤恍然大悟,老師沒有忘。白天勤高興回答道:“15筐。10+5。加法有兩種應用題,①.求兩個數的和。②求比一個數多幾的數。”那天,白天勤高興極了。他連蹦帶跳回到家。母親說得沒錯,到時候就會了。自己沒會的原因是沒到時候。急不得燥不得。十月懷胎,春華秋實;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萬事萬物都有一個生長、孕育的過程。學習也不例外。

一晃,小學四年級了。和差問題、和倍問題、差倍問題一時很難理解。既然難理解,索性就不去理解。先記住公式,再應用公式,學會計算應用題,解決當務之急。至於“為什麼?”以後再說。這一招果然靈。

和差問題:(和+差)÷2\u003d大數,(和—差)÷2\u003d小數;

和倍問題:和÷(倍數+1)\u003d小數,和—小數\u003d大數;

差倍問題:差÷(倍數—1)\u003d小數,小數+差\u003d大數;

............

先知其然,而後知其所以然。是一種很重要的學習方法。將伴隨他一生的學習生活。進度不等人,他根本沒有時間去想已經過去的“為什麼”。直到五年級,他也沒有機會去想“為什麼”或者幹脆說,他在小學階段也沒明白“和差、和倍、差倍............”這些問題,“為什麼這樣計算”至於考試,完全靠套用公式,照葫蘆畫瓢的死記硬背的記憶模仿過關的。

小學的兩門主要文化課就是語文和算術。算數再難,總是有跡可循,有鏡可鑒。例題就是一麵很好的鏡子。語文可就大不一樣了,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在小學生眼中,仿佛是一匹脫韁的野馬,讓人找不到抓手,無法掌握。一些短小的民間故事、寓言故事,還比較好理解。其中心思想比較暴露,讓人一目了然。比如《太陽山》的故事,一看就知道,老大因貪財而喪命。——黃金越多越好。金翅鳥再三催促,他還說再撿一塊。最後,太陽要出來了,金翅鳥飛了,老大曬死在太陽山上。《畫蛇添足》則自作聰明,多此一舉,反倒成拙。《拔苗助長》則說急於求成適得其反。有些文字稍長,藏意較深的課文對於小學生就不那麼友好了。讀了半天也沒弄明白文章到底告訴我們什麼。始終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更別說中心思想了。那時,老勁兒琢磨,老師是怎麼分段的呢?又是怎麼得出中心思想的呢?辦法總是逼出來的,白天勤仔細觀察老師分段,從中得出一個比較有效的分段方法,雖不能說千真萬確,可也是十有八九是對的。那就是,開頭和結尾兩個自然段各為一段,掐頭去尾剩下的中間部分為一大段。他自命名為“三分段法”。段落大意實在概括不出來,就取每段開頭的一句話做標題,中心思想,他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那就是,通過............反映了(表現、說明)............告訴(教育)我們.........這個模式已經成了白天勤的思維定勢。每讀文章都會想到:寫了什麼——哪些人和事、問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觀點態度;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汲取了哪些教訓、得到了哪些啟示。

有人說,定勢不好。束縛了我們的思想,不利於發展思維。可你想過沒有,人走路總是要腳踏實地,不能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小孩子學走路總要有大人照著。讓他有個方向目標,有個譜。定勢是蒼茫大海中的一葉扁舟、一塊舢板,甚至是一棵稻草。它雖然救不了你的命,卻給了你希望、勇氣、機會和力量。

酒喝多了要醉人,飯吃多了會傷胃;再好的拐棍也隻是助人,它當不了腿,也不是腿。思維定勢有利有弊,有時利大於弊,有時利小於弊。切不可禁錮在“定勢”之中,不能自拔;也不要陶醉在定勢之中,樂不思蜀。貽誤後學。

小學作文從說話開始。這是白天親自己總結出的經驗。他清楚記得,父親曾經斥責他,“來個人不會說個話,像個橛子似的!”當時他曾經反駁道:“經常見麵有啥說的?”父親回答得更是直接,“那不會說,大姨夫來啦!”白天勤更是不讓一句,“那不是廢話嗎?明明都來了,就在眼前還問;吃飯啦?更是廢話!不吃飯能來串門嗎?”父親沒說話,用眼睛斜了他一眼。後來漸漸地認識到,這“廢話”還非說不可。它表示對人的熱情態度、表示歡迎。是溝通的開始。正話之前的開場白、引導語。他一反常態,由話語枯竭無話可說變為接話插話的菜巴截子。一次,大姨夫來了,說話間大姨夫流露出,生產隊的幹白菜丟了。白天勤問:“誰偷去了?”大姨夫不屑道:“我知道誰偷去了?”不知進退的小天勤猜測道:“是不是讓李磨盤家偷去了?”大姨夫輕蔑一笑,“這孩子!”大姨夫走後,父親斥責道:“哪來那麼多話?跟個菜巴截子似的,哪兒說話哪兒搭茬!就不能好好聽大人說話?接話、插話是大毛病!”當時不解,還怪父親管教——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究竟讓孩子咋做?現在,派上了大用場。寫了一篇命題作文。要求:事情內容要真實,脈絡清晰。主題鮮明。文字敘述簡潔明了,不臃雜繁瑣。字數6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