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品三說道,儒林外史裏範進中舉的故事都聽說過吧!他出生於白廟村的一個貧苦家庭。是科舉製度取仕時代。範進二十歲開始應考,直到54歲才考中秀才。他屢試屢敗,屢敗屢試。最終,考中了舉人,也算是有誌者事竟成,令人刮目相看。因為喜報來得太突然,大喜過望,樂極生悲——他瘋了。這也是讀書人的一大悲哀。在那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的時代,讀書是一些妄圖改變命運的年輕人的唯一出路,大家趨之若鶩。都看見成功者衣錦還鄉榮歸故裏,且沒看見更多的失落的莘莘學子苦苦半生一無所獲。又養成了好逸惡勞好吃懶做自以為是自高自大的虛榮心。還陶醉在高人一等的虛幻世界中而不能自拔。不肯腳踏實地。不肯融入現實。最終虛度一生,啥也不是!讀書給他設計了一個美夢,讀書使他陷入了萬丈深淵。範進不管咋地,讓胡屠戶一巴掌打醒了,後來又考中了進士。混入了官場,還算是有所收獲;孔乙己可就慘了,讀了大半輩子“多乎哉,不多也!”最後連半個秀才也沒撈到。不但被上層看不起,就連底層的夥計都拿他開玩笑。最後因偷東西被打斷了腿,用手走路............默默地無聲地死去了。所以,讀書不可太癡迷,不能上癮。
小天勤反駁道:“三大爺,這不能怪讀書、更不是讀書多了、上癮走火入魔了,最後瘋掉。都怪那個時代的引導發生了錯誤。學而優則仕,讀書成了做官的唯一途徑。——科舉製度把這一途徑描繪得清清楚楚。給人以一種隻要讀好書就能當官,當了官,就能發財,就能獲得嬌妻美妾。宋真宗趙恒親題《勵學篇》把中間的“學而優則仕”略去不提,這對於被追逐名利蒙蔽了眼睛衝昏了頭腦的讀書人很有吸引力、迷惑力。似乎隻要讀好書考試過關就可以有黃金屋、顏如玉..............可是,當官的畢竟是少數、極少數。所以,‘學而優’的就更是少之又少。而且這個‘優’的標準不是依據學的深度、程度確定,而是依據選拔錄用的人數而定的。明知選拔錄用難上加難,可能性極小。然而,每個人都認為自己能選上。於是,那些莘莘學子各個躍躍欲試趨之若鶩。最後必然落得個多數人大失所望落敗而歸。在那個時代,沒有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相反,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思想甚囂塵上。人們崇尚讀書鄙視勞動。好逸惡勞好吃懶做,瞧不起勞動人民成了讀書帶來的副產品。一旦落敗,便高不成低不就,一瓶子不滿半瓶子咣當。大事做不來,小事又不做,必然淪落為社會上的遊蕩閑人、一事無成。最後被社會所拋棄。孔乙己這個人我再熟悉不過了,是我們的一篇課文裏的主人公。他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好逸惡勞好吃懶做。本來還可以有給人抄書的體麵工作,但是他好吃懶做,‘坐不上幾天,就連人帶書籍紙張筆硯一起失蹤。’這樣一連多次,叫他抄書的人也沒有了。徹底的失去了工作。他先是偷了何家的書,被吊起來打;後又偷到丁舉人家,被打折了腿。最後在窮困潦倒腿折的困境中死去。孔乙己的悲慘結局固然是封建科舉製度毒害的結果,可也多多少少有他個人的因素。由於他好吃懶做,抄書的工作也做不成。鄙視勞動看不起勞動人民,注定他不肯脫下長衫當一個做工的或者務農的。封建時代,讀書主要是《四書五經》等等宣揚封建道德的文學作品和倫理文章。沒有自然科學技術等內容。中國雖然有活字印刷、造紙術、火藥、指南針四大發明,還有張衡的地動儀、魯班的工匠藝術、黃道婆的紡織技術;在醫學上,有《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本草綱目》等藥學著作。可是在封建社會裏這些科學技術、醫學醫術沒有得到重視和傳播,也給讀書人的就業出路堵死了不少。現在的學校不僅學語文。算數、代數,還學物理、化學、地理,大學的課程內容更是豐富多彩。學習的目的也不同。現在的學習不是為了當官,還可以當老師、醫生、工程師............現在的學習也不是單單的為了將來幹啥工作,還有為的是自己多一雙眼睛。多一份技能、本事。就是做一個農民也要有文化,要看報、要知道國家政策、新聞,哪一樣能離開文化?再說,現在學習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從小就養成勞動習慣,不會出現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肩不能擔擔手不能提籃的人。三大爺,你看你念這麼多書,會講三國演義,還會寫毛筆字。可是,你的文化一點也沒派上用場。就是前些年教識字班算是用上一點。你還抽大煙,多虧是共產黨來了,強迫你把大煙忌了。真不知道你早年是咋活過來的!”
“你三大爺,早先年是大戶人家,有房子有土地,不用自己幹活,每年的租子就夠自己活還富富有餘。要不是你三大爺抽大煙把地全賣了,還不得劃個地主。”父親說。
文品三臉色慘淡,“說起來慚愧,把祖宗家業早早敗光。土改前十年就剩了一坰薄地,勉強為生。要再晚改革幾年還不淪落街頭要大飯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