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小學還是齊頭並進,多學科不偏不倚,頂多也就是略偏略倚,那麼到了中學便明顯地出現了兩級分化了。齊國良偏愛語文,白天勤偏愛數學。白天勤已經當上了數學課代表,這已經從側麵證明了這一分化。也助長了這一分化。齊國良雖然沒有當上語文課代表——這一職務被一個叫苑稀田的同學摘取。可齊國良仍舊癡心不改,一心撲在語文上,深得語文老師的喜歡。學科眾多,語文、政治、數學、物理、化學、地理、曆史............分化在所難免,可是差距不應太大、分化不應太早。人的成長過程,需要學習多方麵知識、全麵發展。可是,蘿卜白菜各有所好這是不爭的事實。老師的明的暗的有意無意的鼓勵,都使分化不斷地發展下去。
白天勤對數學情有獨鍾,對於語文一片渺茫。老師也曾多次警告,偏科不好。放下對全身心發展不利不談,就對眼前的升學考試也是有害無益。考試以多學科總成績為錄取標準,偏科的同學則各科成績參差不齊,影響總分。道理非常清楚,提高低分學科的成績比較容易,提高一個高分學科的成績,怕是難上加難。比如,由10分提高到20分容易;由90分提高到95分幾乎不可能。白天勤也深知這個賬,雖然他口頭上也說學習是為了增長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本領,不是為了考試。可是每個同學都心知肚明,學習就是為了升學考試,就是為了考入上級學校,將來有一份體麵喜歡的工作。可是,偏科是一種怪現象。越偏向哪科就越往哪科上下功夫,這幾乎成了不可逆轉的規律。同樣,那科學得越不好,就越不願意學、越不想學。成績自然是江河日下。
“用字母表示數。”是多麼通俗易懂的一句話,然而它卻是數學的一大進步。它可以把抽象的數學規律、定義、法則形式地表達出來。使抽象的東西具體化。便於掌握和運用。這是一件多麼了不起的事情,看似簡單實則深遠。
應用整體代入法求多項式的值。先看例子已知,a²-1\u003db求3(a²-b)+a²-2(a²-½b)的值。
按照傳統思維,循規蹈矩的老方法,應先求出a、b的值,再代入所要求值的代數式,進而求出代數式的值。可是,你根本無法單獨求出a、b的值。(起碼現在的水平無法求出)。這時,整體代入的思維方式顯示了它的必要性和優越性。
∵b\u003da²-1,
∴a²-b=1
∴ 原式\u003d3a²-3b+a²-2a²+b
\u003d3a²-3(a²-1)+a²-2a²+(a²-1)
\u003d2.
或者,原式\u003d3a²-3b+a²-2a²+b
\u003d2(a²-b)
∵a²-1\u003db
∴a²-b=1
∴原式\u003d2×1
\u003d2.
白天勤突然對小學整數帶餘除法產生了興趣。還為自己找到了下麵的理由:數學計算固然重要,是數學學習的重要內容。數學思維也是和數學計算同等重要內容,兩者互相依存不可分開。他笑了,真是理由無處不在,你要找遍地都是。比如,你說,打撲克可以鍛煉智力。看課外書可以增加識字量。這也許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翻版。一句話,要給自己找個借口,總是可以找到的。看下麵的例子
一堆橘子,3個3個的數少1,4個4個的數少1,5個5個的數也少1,這堆橘子最少有多少個?
題的意思是,3個3個的數數到最後不夠3個(少1個),即3個3個的數餘2;同理4個4個的數餘3;5個5個的數餘4。那麼,我們加上1個,豈不是,恰好被3、4、5除盡?因此,這堆橘子的數量應該是3、4、5的最小公倍數-1
3×4×5-1\u003d59.
一個老農,家裏有17頭牛,臨死前留下遺囑,把這17頭牛分給三個兒子。老大分得1/2,老二分得1/3,老三分得1/9.三個兒子無論怎麼分都分不開,又不許把牛殺死,這時,來了一個老者牽著一頭牛。他對三個人說,把我這頭牛先借給你們。你們試試?三個人把老者的牛牽過來,一共18頭(17+1)。18×1/2\u003d9,18×1/3\u003d6,18×1/9\u003d2.即老大分得9頭,老二分得6頭,老三分得2頭。老者看三個人分完後,說,我那頭牛該還給我了吧。老者牽著牛走了。
我們分析一下,老者究竟聰明在什麼地方呢?他的數學依據是什麼呢?首先,能夠被2、3、9整除的最小整數是2、3、9的最小公倍數18,而18的1/2加上18的1/3加上18的1/9恰好得17。即,17+1\u003d18. 18÷2\u003d9 ,18÷3\u003d6 ,18÷9\u003d2,且9+6+2\u003d17.
即,甲分得9頭,乙分得6頭,丙分2頭。
本題也可以這樣敘述:若幹頭牛2個2個的數少1,3個3個的數少1,9個9個的數少1,一共多少頭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