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1 / 3)

公司背景

楊卓舒似乎有一種驛站情節,這種情節是一般商人所沒有的。也許因為他不但是黑龍江人,而且他的家鄉還是一個叫五站的地方。

在黑龍江,凡是叫“站”的地方,都和古驛站有關係。

肇源縣“頭台鎮”、“二站鎮”、“三站鎮”、肇東市“四站鎮”、“五站鎮”。

黑龍江的驛站始建於康熙年間,修建的意義主要是防禦俄羅斯的入侵。一些八旗兵,走進深山老林,在原始森林中開劈出一條條道路。在道路兩旁,隔一定的距離建一個驛站。驛站的人叫站丁,主要是送信,給過往的部隊提供給養。如果有戰事,給京城的信就要通過驛站傳遞。情況緊急時,換馬不換人,俗稱:八百裏滾蛋。

驛站的人,也叫站人,他們的人身受到限製,不得走出方圓三百裏。因為,這些站人,大都由犯人充當。據說,最早的站人是吳三桂的部下,都是大清朝的俘虜……

失去自由的站丁,也遺失在曆史的記憶裏。但是,現在卻有這樣的一個商人,帶著濃厚的學者和文人的氣息,要給驛站提升到文化的層麵,要讓驛站文化和漕運文化、書院文化、衙門文化相提並論。

這就是楊卓舒的卓達公司要建造的天津6000畝地的文化產業示範園區,以衙門文化、漕運文化、書院文化、驛站文化這四種文化做支撐,集旅遊、文化資源深度開發、動漫基地和影視基地為一體,同時又是教學基地。

楊卓舒,一個從黑龍江古驛站走出來的企業家,一個商人,一個文人。

楊卓舒父母都是教師,作為長子,他們對楊卓舒寄予了厚望,因為傾慕前蘇聯英雄卓雅、舒拉,給他取名“卓舒”。

後來,楊卓舒父母雙雙被打成了反革命分子,他成了黑五類子弟。楊卓舒母親膽子很小,卻極有韌勁。她靠當小學教師的微薄工資養活楊卓舒兄弟姐妹8人。楊卓舒童年時一件棉衣一直要穿到天快熱了,才把裏麵的棉花扯出來,洗洗曬曬當單衣穿。天快冷了,母親一宿不眠,連夜挑燈把棉花塞到衣裏,縫縫補補,這樣才能維持過冬。

楊卓舒從小養成了吃苦耐勞的性格,為了完成一件事,楊卓舒可以忍受一切。

楊卓舒從小跟隨大人一起勞動。生活上貧困他可以忍受,可他無法忍受在政治上也倍受打壓、欺淩。他記得自己在小學一年級到四年級時總是逃學,父親的一個朋友說,孩子大了,不能總逃學曠課了。楊卓舒這才回到了學校,沒想到老師叫他做了勞動委員,後來又讓他做學習委員,這是他第一次嚐到被人尊重的感覺。

小時候的楊卓舒最愛讀《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封神演義》。《我的奮鬥》他看了多遍,差點被當成“反革命”。他反叛、獨立,不甘被命運擺布。

他13歲就做了苦力。白天幹十幾個小時,吃的是高粱米,晚上睡的是幾百人的大通鋪,蚊子圍著咬。

後來,由於他會寫經驗總結,加上能寫一手好字,從油田調到了宣傳部。再後來,就是調到河北日報當記者,當主編、當處長。但是,他並不滿足。

他童年的時候,經常想到遠方去,遠離五站,走很遠的路,去感受火車急馳的力量,他覺得火車頭是那麼勢不可擋,能帶著他的全部理想奔向未來……

有一種情懷在他心中翻騰,那是他從父親收藏的舊書裏看到的英雄主義,還有他的朋友在家裏談論國事的情景,他純真、激烈、又很朦朧。

那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理想主義,一直在他心中熊熊燃燒。

最終,他不當鐵杆莊稼了,下海經商了。

1993年,全國房地產處於大麵積滯銷、虧損的蕭條時期,楊卓舒從當時仕途潛力巨大的《石家莊日報》發行處副處長的寶座上下海了。楊卓舒用七拚八湊的10萬元,就想在房地產領域大顯身手了,同行們都嗤之以鼻,親朋好友都為楊卓舒捏著把汗,楊卓舒卻是一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勁頭。首先楊卓舒從朋友那裏借了一部二手的韓國大宇車做抵押金,作為補償農民的青苗錢訂金,算是勉勉強強征下30畝地,然後靠著自己曾經的媒體關係在《石家莊日報》賒下一整版廣告,登出這樣令人“觸目驚心”的廣告:卓達別墅每平方米1588元!

別墅價格比一般商品房價格還低400多塊錢?

沒有福利分房了,到卓達花園享受福利物業?

手提現金的人來了,一個又一個,車水馬龍。

一個月過去了,楊卓舒一次性直接融資4600多萬元!一個月內,募集到啟動資金近5000萬元。這就是楊卓舒的第一桶金。

一片12萬平方米的卓達別墅區,當年成功售出80%。之後,解決了啟動資金的楊卓舒又創造性地以“易貨”貿易形式,用房子換來了鋼筋、水泥、木材等。1993年當年,卓達集團的易貨貿易額達到3億元,渡過了經營上的最困難時期。

他曾經給人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古時候,有一個人在某個特殊情況下,被人推上前台,讓他做了三軍統帥。這個人糊裏糊塗地上台後,看到下麵黑鴉鴉一片,他大腦一片空白,甚至尿濕了褲子而不自知。可台下的人還以為這個領袖至高無上呢,久而久之,這個人也覺得做領袖不過如此。

卓達集團成功開發了卓達花園、卓達書香園、卓達玫瑰園、卓達院士園、卓達星辰花園、卓達太陽城、卓達呼倫貝爾城市花園。卓達花園、卓達玫瑰園分別榮獲建設部授予的“全國城市物業管理優秀住宅小區”、“全國物業管理示範住宅小區”和共青團中央、民政部授予的“全國青年文明社區”榮譽稱號。

自2001年,連續四年被世界著名財經雜誌《福布斯》評選為中國大陸首富企業家第15名、第17名、第16名、第10名,個人淨資產47億元。2002年,被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中華慈善總會授予“中國兒童慈善家”榮譽稱號。同年,被河北省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北省優秀民營企業家”榮譽稱號。2003年,榮獲“中國房地產十大新銳人物”榮譽稱號。同年,榮獲“中國改革十大新聞人物”榮譽稱號。2005年評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房地產企業領袖100強之一。

其所創辦的卓達集團2002年、2003年兩度榮膺“中國房地產品牌企業50強”榮譽稱號,2004年中國城市運營商50強,是河北省最大的房地產民營企業。

楊卓舒說:“我是陽光企業家!因為我是光明磊落的,我喜歡陽光,喜歡公開;我還是個月光企業家,因為我喜歡浪漫;我還是星光企業家,有想象力,創造力,激情與濃厚的理想主義,還帶著幾分虛幻。”

楊卓舒在哲學、經濟學、史學等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成果卓著。曾主編有《中國市場經濟大辭典》、《中國房地產概論》;專著《卓舒講演錄》、《卓舒隨想錄》、《卓舒訪談錄》、《贏在品格》、《新女學》等書,即將由國家權威出版社結集出版。他的著述《九買九賣》、《論知識經濟》、《企業家——現代社會之魂》、《在理想主義旗幟下集合》、《論英雄》、《大學宣言》、《民族與曆史》、《專製與戰爭》、《百論文化產業》等諸多文章,屢見於國內大報名刊、專業門戶網絡,滌蕩人心,影響久遠。他也因此被中央眾多媒體和學界推崇為鬱結著民族情結、心裝“三農”問題的有大責任感的學者型企業家和企業家型學者,學術、人文思想傳播深遠。

楊卓舒認為,沒有目標,沒有社會責任感,人類社會將走向衰亡,就會解體。每個人必須為自己,如果每個人不為自己,就麻煩了。都為別人根本不可能,人本身就是為自己,這符合自然,符合天道,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問題在於,一種和諧的社會結構,一種崇高的精神,必須是這樣:為了自己,首先必須為別人,唯有通過為別人,為群體,為社會全力以赴,在此過程中才能滿足自己。於是,我為別人,別人為我,對社會有強大的凝聚力;大家都為自己,但是必須都遵守社會準則,為社會服務。

他曾給很多人講過那個“饞肉的故事”:“為給父親跑平反,母親帶著不滿8歲的他離開家門,前往哈爾濱。事沒辦成,囊中羞澀。母子倆又渴又餓,進了一條偏僻胡同的地窨子小店,僅要了兩碗高粱米和一小碟鹹菜。這時,鄰桌的一個小夥子點了一盤肉,他死死盯住那盤肉,即使母親拚命拿身子擋住他的視線,仍不罷休……當那個鄰桌的小夥子發現後,他快速地吃完了飯,把肉端到我的麵前,一聲不吭調頭就走。此情此景,我畢生難忘。很多年過去,我想他早已忘了此事,但他對我來說卻是代表著對美好事物的向往與回憶。所以,當我富有時,我就要廣做善事,讓那些失學兒童讀書,讓那些挨凍的人有衣物可以過冬。

楊卓舒常說:“無論是貴人,還是平民百姓,無論事業有成,還是窮困潦倒,人生不如意十之七八,等一切都有了,自己的生命也快完了。沒錢羨慕有錢的,有錢的羨慕沒錢的休閑,但有錢的也有自己的痛苦。隻有持久地付出愛心,熱心慈善事業,才能擺脫這種痛苦。”

目前,卓達集團的社會捐助主要有六個方麵:一是捐助國家教育事業,包括捐助貧困失學少年兒童,資助品學兼優卻家境貧困的大學生,捐助“春蕾計劃”,捐助希望工程學校建設;二是讚助具有重大社會價值、重塑民族精神的文化活動;三是讚助見義勇為、環保、體育、治安等社會公共事業;四是向洪澇災區、貧困地區、疫情嚴重地區捐款;五是捐助社會公共設施的建設;六是助老及重大醫療類捐助等。

2007年,楊卓舒做出了一項被認為是其房產生涯中“最重要的決策”——創建全齡化服務型居家養老社區。目前已經推出了672項社區養老物業服務項目。在他遍及全國的各個項目中,均已將養老社區計劃納入整體規劃當中。“企業在有餘力的情況下,多做一點慈善事業,這是應該的。從社會意義角度來說,越來越多的企業關注慈善事業,願意為社會多付出一點,它的意義不僅僅在於解決某個具體困難,更重要的是,它將倡導、引領整個社會,影響更廣泛的階層去關注慈善事業。而一個社會對慈善事業的關注和投入的多少,是這個社會凝聚力必不可少的,也是衡量這個社會精神狀態體現和道德狀態重要指標,是一個社會綜合水平的試金石和評判標準。”

楊卓舒經常告誡身邊的人,財富在個人手上,隻不過是生活方式或人生價值的一種體現。任何一個個體,無論怎麼消費,都是非常有限的。無論財富屬於個人還是集體,這筆財富都不會消失,消費的過程又會創造新的財富。財富應該是屬於全社會的。

楊卓舒說,今生有三個願望:一是辦一流企業,二是辦一流大學,三是辦一流慈善機構。

他認為自己成功的標誌之一,就是讓更多的失學兒童重返校園,“如果有一天,我們國家沒有一個失學兒童,那才是我最大的幸福和驕傲。”

楊卓舒,又是一個複雜矛盾的“多元體”。楊卓舒隻要有魚,不管大小,馬上撒網;隻要有利,不管厚薄,立即投資。

在楊卓舒眼裏“卓達最缺的是人才,這是中國企業麵對的共性問題;其次是管理製度低下,最後才是資金匱乏。”

楊卓舒說:“好多地方政府都說,卓達和別的企業都不一樣,別的企業來了,先說地價往低處降,然後免稅,實在免不了緩交,緩交不行,再返還給我多少。要求政府免稅,這是企業無能的表現。而我們是掙了錢,還在無償捐助社會,沒有必要再免稅。”

楊卓舒拒絕過許多“格式化”的會議。“我不願參加那樣的會議,除非由我自己來主持。”

1994年,楊卓舒下海搞房地產剛剛1年。一次,被征了地的農民和卓達保安發生爭執互毆,農民受傷住進了醫院。楊卓舒去探望,沒想到農民怒氣未消,抄起塊磚頭砸過去,一下子把楊卓舒的鼻子砸得鮮血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