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天塌地陷的地震(3)(1 / 3)

地理上主要包括福建、廣東兩省及江西、廣西鄰近的一小部分。這條地震帶受與海岸線大致平行的新華夏係北東向活動斷裂控製,另外,一些北西向活動斷裂在形成發震條件中也起一定作用。這組北東向活動斷裂從東到西分別為:長樂-詔安斷裂帶、政和-海豐斷裂帶、邵武-河源斷裂帶。沿斷裂帶發生過多次破壞性地震,如沿長樂-詔安斷裂帶,曾發生過1604年泉州海外8.0級大地震和南澳附近的一係列強震;沿邵武-河源斷裂帶曾發生過會昌6.0級地震(1806年)、河源6.1級地震(1962年)和尋烏5.8級地震(1987年),政和-海豐斷裂帶也曾發生過破壞性地震,但總的強度比較低。

4.南北地震帶

也稱為中國南北地震帶,是指從我國的寧夏經甘肅東部、四川西部直至雲南,有一條縱貫中國大陸大致南北方向的地震密集帶。該地震帶向北延伸至蒙古境內,向南延伸到緬甸,跨度極大,其中,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就發生在這一地震帶上。

5.“台灣地震區”“新疆地震區”

是我國兩個地震活動頻繁的地區,發生的破壞性地震也較多,都曾發生過8級或8級以上的地震。由於新疆地震區總的來說人煙稀少、經濟欠發達,盡管強烈地震較多,也較頻繁,但多數地震發生在山區,造成的人員和財產損失與我國東部幾條地震帶相比,要小許多。

地震造成的危害

大地震的破壞是多方麵的,如大地震時出現房屋倒塌、橋梁斷落、水壩開裂、鐵軌變形、地麵裂縫、地麵塌陷、山體滑坡、河流改道、地表變形,以及山崩、海嘯、噴沙、冒水、泥石流、大樹傾倒等現象。

據統計,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中95%是由於建築物直接倒塌造成的,建築物倒塌是主要的原因。另外地震還會引起很多次生災害,這種次生災害有很多種,如火災,因為煤氣、電氣在突然造成破壞的時候很容易著火。

這是首屈一指的地震次生災害。烈火不僅燒毀住宅和各種建築物,還會燒死燒傷人。在強烈地震時,尤其是現代化的大城市地區的地震,其火災往往比地震本身還可怕。

例如,1973年日本東京的大地震造成大約13萬多人死亡,據統計災後火災非常嚴重,其中有9萬多人是由於火災而導致死亡的。所以火災是一個主要的次生災害。

另外,還可以引起水災。我國很多地方都有水庫和大壩,地震破壞了大壩,造成洪水泛濫,這種情況自然界也會發生。例如,1933年四川省疊溪發生地震,震級7.5,地震以後,龍頭山垮下來,倒塌的山體把岷江堵塞了,形成了上下4個地震湖,即堰塞湖。45天後,湖水潰決,地震堰塞湖壩堤缺口,沿江水災導致下遊好幾千人死亡。

還有,比方說化工廠或者帶有放射性物質的工廠,會在地震後發生核物質泄漏、有毒物品泄漏等情況。

另外地震以後,人員、牲口傷亡,由於防疫處理不得當,天氣炎熱,就會引發瘟疫。

1556年華縣地震時,瘟疫或流行性疾病曾奪去數以10萬計未被地震壓塌而死的災民的性命,可見瘟疫這種次生災害也是極為可怕的。瘟疫的產生完全是由地震壓死的人、畜、禽的屍體腐爛引起的細菌蔓延而導致的。

所以,一場強烈地震後,要趕快清除和深埋人畜家禽的屍體,采取有效的消毒滅菌措施,防止瘟疫的滋生和蔓延。

如果大地震發生在海邊或海底,還會形成海嘯。狂濤巨浪發出颶風般的呼嘯聲,向四周海岸衝去,造成巨大損失。1960年5月22日智利8.9級特大地震,引發了世界上最大的海嘯,不僅智利海岸遭到襲擊,十幾米高的巨浪還以640千米的時速橫掃太平洋,23小時之後在日本沿岸登陸,造成災害。總體上看,真正引起海嘯的地震並不多見。我國東南沿海幾次大地震,都沒有引起海嘯。既然大地震時地麵會塌陷,那麼會不會整個城市、村莊陷入地下或沉入大海呢?這種擔心沒有必要,古今中外還沒有發生過這種現象。1960年智利8.9級地震是世界曆史上記載的最大地震,當地一個月內又連續發生3次8級以上、10次7級以上的大地震,嚴重的震災使港口的混凝土碼頭傾斜,海邊倉庫和貨物傾卸入海,但並沒有發生城鎮沉入海底的情況。

山區和塬區會發生滑波和崩塌。由於地震的強烈振動,使得原已處於不穩定狀態的山崖或塬坡發生崩塌或滑坡。這類次生災害雖然是局部的,但往往是毀滅性的,使整村整戶人財全被埋沒。

地震恐慌也會帶來損失,破壞性地震的突發性和巨大的摧毀力,造成人們對地震的恐懼。有一些地震本身沒有造成直接破壞,但由於人們明顯感受到了,再加上各種“地震消息”廣為流傳,以致造成社會動蕩而帶來損失。這種情況如果發生在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損失會相當嚴重,甚至不亞於一次真正的破壞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