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地震中的自救與互救(2)(2 / 3)

2.銳物刺入胸部時不要拔出

震中,建築物坍塌很容易導致銳利的器物刺入人體胸部,此時,很多傷者習慣性的動作是順手將銳器拔出。要注意,這是非常錯誤的做法。原因有兩點:首先,在沒有救護措施時突然拔出器物很容易造成血管破裂,大量出血,危及生命。其次,空氣在拔出銳器的瞬間很容易進入負壓胸膜腔,造成氣胸,引發縱隔擺動,擠壓心髒造成心髒停搏。正確的做法是先用手穩固住插入物,也可簡單用布條(緊急情況時可用衣服等代替)輕輕束縛住銳器刺入部位,避免劇烈活動,等待或尋求救援。

3.腸子外露不要往回塞

肚皮是人體上很薄很脆弱的部位,一旦在震中受傷,很容易使肚皮被刺破使腸子脫出。遇到這種情況,大家的下意識動作是用手托住脫出的腸子往肚腔裏塞,這也是十分錯誤的做法。原因有三點:一是脫出的腸子很容易被感染,在沒有醫療條件的情況下,自己往回塞很容易導致嚴重的腹腔感染;二是盲目地回塞腸子時,容易使腸子扭塞,導致機械性腸梗阻;三是脫落出的腸子很可能已經被刺破,回塞容易導致一些糞便等髒物透過腸壁溢出,導致嚴重腹膜炎。

4.不要用泥土糊皮膚破損出血處

民間有種說法,對於皮膚破損出血的情況拿泥土糊上去可消炎止血,這其實是錯誤的做法。泥土中含有一種厭氧菌——破傷風杆菌,用這種方法不僅起不到消毒止血的功效,還很容易導致破傷風,重者致命。

5.身體被砸後不要“輕舉妄動”

震中倘若遇到被砸的情況,首先要考慮骨折的可能性。那麼在自救的過程中,要避免被砸部位的活動,防止骨折斷端受到二次傷害,加重血管和神經的嚴重損傷。可因地製宜,找兩個小木棍之類的東西越過關節夾住骨折部位,再用繩或布條纏繞,以遠端指趾不麻木為宜,就會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

6.外傷大出血要及時按住動脈

地震中,許多人因大量失血,等不及救援而死亡。因此,知曉一些止血方法非常重要。動脈出血時,血色鮮紅,有搏動,量多,流動速度快,危險性大。若手部大出血,可用手指分別壓迫傷側手腕兩側的橈動脈和尺動脈,阻斷血流。一側腳大出血,用手指分別壓迫腳背中部搏動的脛前動脈及足跟與內踝之間的脛後動脈。腿部大出血,傷員應取坐位或臥位,用兩手拇指用力壓迫傷肢腹股溝中點稍下方的股動脈,阻斷股動脈血流。顏麵部大出血,用一隻手的拇指和食指或拇指和中指分別壓迫雙側下額角前約1厘米的凹陷處,阻斷麵動脈血流。

當上述止血法不能止血時,可用頭上的橡皮筋或者把身上的衣服撕成布條,做成止血帶,置於出血部位上方,將傷肢紮緊,把動脈血管壓癟以達到止血目的。同時也要注意,包紮的過程中,不能過久紮緊動脈,否則會造成肢端壞死。

埋在廢墟中如何應對餘震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發生的四川汶川地震,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並且當日的災害還在持續,因為在接下來的幾天裏一直都餘震不斷,據相關部門統計,在地震發生後的兩天內,當地餘震發生總數已經達到3389次。對此,地質專家解釋說,汶川地區的餘震預計將持續一段時間,這將為救援工作帶來新的困難。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次的餘震?

是否每一次地震都是同樣的情況?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所的專家做出了分析。

專家指出,一般較大級別的地震都會連續伴隨一定程度的餘震發生,然而汶川地震屬於“逆衝型”地震,不同於1976年的唐山地震,該類地震由地層斷層的上部上移而引發,地震釋放能量的速度相對比較緩慢,能量難以一次性全部釋放,所需要的時間就會更長,因此預計汶川地區的餘震持續時間會長一些。

因此,如果遇到較大的地震,我們就要采用科學的手段應對餘震的危害。

把自己家的物件固定好

在地震期間的準備工作,目的是將災害控製在最小的程度。要將大衣櫃、餐具櫃櫥、電冰箱等固定好,防止傾倒;在餐具櫃櫥、窗戶等的玻璃上粘上透明薄膜或膠布,以防止玻璃破碎時四處飛濺;為防止因地震的晃動造成櫃櫥門敞開,裏麵的物品掉出來,在櫃櫥、壁櫥的門上安裝合葉加以固定;不要將電視機、花瓶等放置在較高的地方,以防止散亂在地麵上的玻璃碎片傷人。

需要準備緊急備用品一是飲用水、食品、嬰兒奶粉。

二是急救醫藥品。

三是便攜式收音機、手電筒、幹電池等。

建立鄰裏互助的協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