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地震中的自救與互救(2)(3 / 3)

在發生較大餘震時,消防車、救護車不可能隨叫隨到。所以,要和街道辦及鄰居進行交流,建立起應付發生火災時的互助協作關係。鄰裏之間應對緊急事情進行友好協商,應積極參加市民防災組織,積極參加防災訓練。

不可輕易亂動

如果是埋在廢墟下的人,在受傷的情況下千萬記住不可輕易亂動。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利用身邊的石塊等較堅硬的物體支撐現有的空間,以防餘震發生,使塌落物體下滑造成傷害。在一定的自救基礎上,等待救援。

自己脫險後要及時救助他人

地震發生時,高效有序的緊急撤離能夠挽救很多人的生命;而在撤離的過程中,可能就需要對弱者伸出援助之手。比如,行動不便的老人和小孩,或者是身體上有傷或殘疾的人士,都需要我們在關鍵時候助上一臂之力。可以這樣說,在撤離中幫助別人脫險,其意義並不亞於在其被埋壓後再進行救助。

地震發生後,如果自己沒有受困,或是雖然受困但通過自救活動脫險成功,在地震平息期間,抓緊時間去救別人,是人們的正常反應。實際情況也確實證明,在地震發生不久後的短暫時間裏進行有效的互救活動,能夠最及時、最有效地減小人員傷亡。

救援的黃金72小時

從地震廢墟中救出被埋壓人員,就是與時間賽跑,與死神爭奪生命。因此,抓緊分分秒秒,盡快將被埋壓人員救出是地震應急和抗震救災中最關鍵的環節。

據以往救災經驗,在震後3天之內救出的被埋壓者的存活率大大高於3天以後的存活率。這3天的72小時就稱為地震救援的黃金72小時。

震後救援遵循的原則

地震發生後,就會真正體會時間就是生命的意義。據對1983年山東菏澤地震的統計,地震發生後,在20分鍾內救出了37.6%的被埋壓人員,救活率高達98.3%;在震後1小時,救出了98.3%以上的被埋壓人員,但救活率隻有63.7%;在震後2小時還沒有被救出的人員中,死亡人數的58%是因窒息而死。

震後救人,首先要做到及時、快捷,迅速壯大救人的隊伍,讓更多的人獲救。

在救人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先救近處的人

不論是鄰居、家人,還是萍水相逢的路人,隻要近處有人被埋壓就要先救他們。相反,舍近求遠,往往會錯失救人的良機,造成不應該發生的損失。

2.先救青壯年

青壯年可以迅速在救災中發揮作用。

3.先救容易救的人

這樣可加快救人速度,盡快擴大救人隊伍。

4.先救“生”,後救“人”

每救一個人,隻把這個人的頭部露出,能夠呼吸就可以,然後馬上去救別人,這樣可在很短的時間內救更多的人。

如何尋找被埋壓者

首先,根據房屋結構,先確定被困人員的位置,再進行搶救,以提高效率。

如地震發生在用餐時間,則被壓人員很可能在餐廳或廚房位置;如發生在晚上睡覺時間,則被埋壓人員應在臥室位置。了解房屋結構,就可在最短時間內救出被埋壓人員,搶救生命。其次,應在容易形成安全三角區的地方和部位尋找,因為地震時,被埋壓人員有可能在安全三角區避震。還可以找熟悉情況的人指點,對話聯係以及與被埋壓者敲擊器物聯係。俯身趴在廢墟上麵仔細聽尋被埋壓者發出的生命信息,盡可能借助一切有效的工具或手段,不要輕易離開尋找目標及環境,有組織地分戶包幹徹底尋找。

震後救人的步驟

震後救人,條件、環境十分複雜,因此要因地製宜,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辦法,關鍵是保障被救人的安全。這裏給出救人的一般步驟、程序和方法,以及應注意的事項。

1.定位

根據求救聲、呼喊聲尋找被埋壓人員,判定被埋壓人員的位置。根據現場具體情況,采用多種辦法和方式分析被埋壓人員可能所處的位置。

2.扒挖

扒挖時要注意幸存者的安全。當接近被埋壓人時,放棄使用利器刨挖。扒挖時要特別注意分清哪些是一般的埋壓物,哪些是支撐物,不可破壞原有的支撐條件,以免造成塌方,對被埋壓者造成新的傷害。扒挖過程中應盡早使封閉空間與外界溝通,讓新鮮空氣注入,以供呼吸。

3.施救

一定要保證幸存者的呼吸。首先將被埋壓者的頭部暴露出來,然後將被埋壓者口、鼻內的塵土清除,再使其胸腹和身體其他部位露出。對於不能自己出來的,要暴露全身,然後抬救出來,千萬不能生拉硬拽。

4.護理

救出被埋壓者以後要給予必要的特殊護理。對於在饑渴、窒息、黑暗狀態下埋壓過久的人,救出後應給予特殊的護理:為了避免強光刺激,要用布蒙上眼睛。不能一下進食過多,不能突然接受大量的新鮮空氣。被救人的情緒不能過於激動。如果被埋壓者身上有傷,要就地做相應的緊急處理。

5.運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