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地震中的自救與互救(4)(1 / 3)

腹部創傷並發腸子脫出的傷員,可用一塊厚的消毒敷料對腸子加以保護,或用幹淨的飯碗扣住已脫出的腸子,然後再用繃帶包紮,注意避免壓迫脫出的內髒。如果脫出的腸子已穿破,且有內容物外溢,可臨時用鉗子鉗閉,將其一起包在敷料內。傷員取半臥位或仰臥位,膝下墊起,以鬆弛腹壁肌肉,降低腹壓;傷員盡量避免用力咳嗽,以防腸子繼續脫出。嚴禁飲食、喝水,因為這樣會加重腸子的負擔——增加腸內容物,從而加大手術的難度。對疼痛劇烈者,可肌肉注射止痛藥劑。

提防震後擠壓綜合征

地震發生後,擠壓綜合征是僅次於建築物坍塌導致外傷的第二大死亡原因,但如果能及時得到正確的救治,許多人可以保住生命。

在被挖掘出來之前,壓在傷者身上的瓦礫起到了止血帶的作用,有效地讓血液循環不經過受壓部位。在被救出後,受擠壓肌肉的機械拉伸以及肌肉組織因供血不足出現的壞死,會導致有害物質釋放。

埋在瓦礫下時,他們相對來說是安全的。當壓迫身體的東西被移走後,血液會進入受損的肌肉組織,這時麻煩就來了。最先出現的是鉀離子構成的威脅。在肌肉細胞中,鉀離子的濃度很高,它對肌肉的收縮功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血液中出現太多的鉀會讓心髒出現不規律的跳動,甚至最終停止跳動。另一種威脅來自肌紅蛋白。它能夠與肌肉中的氧結合,最大限度地提高肌肉的工作效率。

一旦肌紅蛋白釋放到血液中,就會滲入腎髒,並積聚起來,阻塞腎小管,並最終損害腎髒,有時這種損害是永久性的。

給傷者靜脈輸液能夠稀釋這些物質,並有助於將它們排出體外。通過其他方法也能夠防止心髒受到鉀離子的損害。如果傷情嚴重,就必須透析。通過透析,受損的腎髒往往能夠恢複正常功能,不過患者通常需要接受至少兩周的透析治療。在治療過程中,還有可能出現危及生命的並發症,比如感染、出血等。

創傷現場急救四大技術

止血

止血方法有四種:指壓(壓迫)止血、加壓包紮止血、止血帶止血,還有填塞止血。

指壓止血法就是用手指壓住出血傷口的上方,使得血管被壓在附近的骨塊上,從而阻斷血流,達到止血的目的。指壓法要求以一定的力量壓住血管,尤其是下肢血管出血,否則達不到止血目的。應用指壓法止血,需要事先了解身體大血管的走行位置,準確施壓,才能奏效。

加壓包紮止血就是用幹淨、消過毒的較厚紗布,覆蓋在傷口表麵,如無紗布,可用幹淨毛巾手帕等替代。然後在紗布上方用繃帶、三角巾緊緊纏繞住,加壓包紮,即可達到止血目的。

止血帶止血就是在出血點附近綁紮止血帶。一般紮止血帶的位置應在傷口的上方,應距離傷口越近越好,以減少缺血的區域。上肢出血時紮上臂的上部,下肢出血時可選大腿上部,前臂和小腿一般不宜綁紮止血帶。用止血帶止血方法簡便,效果可靠,關鍵時刻可起到挽救生命的作用。但止血帶完全阻斷了受傷肢體的血流,如果綁紮時間過長,受傷肢體容易發生壞死等嚴重後果,因此,正確使用止血帶非常重要,最好與加壓包紮止血法配合使用。最合適的止血帶是彈性的空心皮管或橡皮條。緊急情況下,可用寬布條、三角巾、毛巾替代,也可用衣襟、領帶、腰帶等就地取材。在使用止血帶前,在綁紮位置先墊一層毛巾或幾層紗布或直接紮在衣物上,避免皮膚被止血帶勒壓而壞死。連續使用止血帶最好不要超過1小時。若連續使用,應每隔1小時放鬆止血帶一次,每次放鬆時間為30秒至1分鍾。

包紮

包紮傷口的目的主要有幫助止血,吸收傷口流出的液體;固定骨折,尤其是開放性骨折;保護傷口不被汙染,減少感染機會;固定覆蓋在傷口上的輔料,如紗布等。傷口出血量大、速度快,可加壓包紮,或者加壓包紮加止血帶進行止血。出血量小、速度慢,應先清潔傷口再包紮。使用的材料有繃帶、三角巾,也可就地取材。包紮要求:輕、快、準、牢,先蓋後包(幹淨敷料),不可過緊或在傷口上打結,暴露肢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