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地震中的自救與互救(4)(2 / 3)

固定

固定的目的是避免進一步損傷,減輕傷員的疼痛和便於搬運。可以使用夾板、書本或樹枝等進行固定。

外傷固定應注意以下事項:有開放性的傷口應先止血、包紮,然後固定。

如有危及生命的嚴重情況應先搶救,傷情穩定後再固定;懷疑脊椎骨折、大腿或小腿骨折,應就地固定,切忌隨便移動傷員;固定應力求穩定牢固,固定材料的長度應超過固定兩端的上下兩個關節;夾板和代替夾板的器材不要直接接觸皮膚,應先用棉花、碎布、毛巾等軟布墊在夾板與皮膚之間,尤其是肢體彎曲處等間隙較大的地方,要適當加厚墊襯。

搬運

傷員宜躺不宜坐,昏迷傷員應側臥或頭側位,要嚴密觀察傷員神情;要保護頸椎、脊柱和骨盆。

包紮方法

包紮是對震後外傷傷員進行現場應急處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及時正確的包紮,可以達到壓迫止血、減少感染、保護傷口、減少疼痛,以及固定敷料和夾板等目的。相反,錯誤的包紮可導致出血增加、加重感染,造成新的傷害、遺留後遺症等。

包紮傷口應了解有無內在損傷,在外傷急救現場,不能隻顧包紮表麵看得到的傷口而忽略其他內在的損傷。

同樣是肢體上的傷口,有沒有骨折,其包紮的方法有所不同。有骨折時,包紮應考慮到骨折部位的正確固定。同樣是軀體上的傷口,如果發現內部髒器有損傷,如肝破裂、腹腔內出血、血胸等,則應優先考慮內髒損傷的救治,不能在表麵傷口的包紮上耽誤時間。同樣是頭部的傷口,如顱腦損傷,不是簡單的包紮止血就完事了的,還需要加強監護。對於頭部受砸打的傷員,即使自覺良好,也需觀察24小時。如感覺頭脹、頭痛加重,甚至惡心、嘔吐,則表明存在顱內損傷,需要緊急救治。

因此,在對傷者明顯可見的傷口進行包紮之前,一定要了解有沒有其他部位的損傷,特別要注意是否存在比較隱蔽的內髒損傷。在有出血的情況下,外傷包紮的實施必須以止血為前提。如不及時止血,則可能造成嚴重失血、休克,甚至危及生命。針對動脈出血和靜脈出血的不同情況,采取指壓止血法和止血帶止血法等臨時措施進行臨時止血處理,然後送往醫療點或是等待救護人員前來救治。

包紮材料以繃帶、三角巾最為多見。在現場急救時,如沒有專用的繃帶和三角巾,可將衣物、床單、毛巾等物撕成布條來代替繃帶,也可將衣物、床單裁成三角巾。繃帶包紮一般用於固定肢體、關節,或固定敷料、夾板等。三角巾包紮主要用於包紮、懸吊受傷肢體等。

繃帶包紮方法

繃帶的包紮方法有環形法、螺旋形法、螺旋反折法、蛇形法、8字形法和回返法幾種。

1.環形法

通常用於包紮手腕部及粗細大致相等的部位,如胸部、腹部。將繃帶做環形重疊纏繞,第一圈做環繞時稍呈斜形,第二圈、第三圈以環形纏繞壓住第一圈,在繃帶末端剪出兩個布條,對繞肢體後打結。

2.螺旋形法

適用於前臂、手指、軀幹等處。多用於粗細大致相等且大麵積受傷的肢體的包紮。使繃帶螺旋向上,每圈應壓在前一圈的1/2處。

3.螺旋反折法

多用於前臂、大小腿等。由下而上,先做螺旋狀纏繞,待到漸粗的地方,每圈把繃帶反折一下,蓋住前一圈的1/3~2/3處。

4.蛇形法

多用於夾板之間的固定。將繃帶環形纏繞數圈後,以一定間隔斜行纏繞,在末端按環形纏繞後打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