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曆史上的重大地震(3)(1 / 3)

1985年9月19日,位於墨西哥境內的西太平洋海底,突然發生裏氏8.1級大地震,震中烈度為11度,導致遠離震中的墨西哥城毀滅近半,震區內死亡3.5萬人。

從“世界六大板塊劃分示意圖”可以看出,科科斯板塊(即美洲板塊)與加勒比板塊(即太平洋板塊)的構造交接處,剛好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東支中美洲段墨西哥境內。由於兩大板塊長期處於相互擠壓、扭曲(甚至俯衝)的活躍狀態,使中美洲大陸地殼內部產生並積斂集聚了巨大應力和能量,從而構成一種嚴重危及(穿透)該地區岩石承壓的強大衝擊力。

9月19日淩晨7時19分,在北緯16.5°,西經103°的西太平洋海底,突然傳來一陣陣巨大沉悶的隆隆聲。刹那間,海麵上掀起十幾米高的滔天巨浪,地麵忽上忽下地劇烈跳動,忽左忽右地猛推狠拉;且持續時間長達4分鍾,震中劇烈發震時間也長達90秒,創世界地震史之最。

次日,墨西哥城又接二連三地遭到7.3級、6.5級、5.5級等38次大餘震的襲擊。地震釋放的巨大能量當即震撼了墨西哥的幾個沿海州市,甚至遠在1770千米外的美國休斯敦摩天大樓也晃了起來。奇怪的是,極震區的米烈肯州、格雷那州隻有輕微的損失,而400千米外的墨西哥城反倒成了高烈度異震區(約32平方千米),損失十分慘重。

據當時美國駐墨西哥大使約翰·加文現場視察證實:“我估計至少有1萬人死亡或被埋,到此為止,我不得不認為,這些被埋的人已經死亡,實際死亡是這個數字的兩倍。”墨西哥城的所有政治、經濟、文化、體育等活動當即陷於癱瘓——地鐵停駛,地麵鐵路、公路交通樞紐中斷,通信中斷,航空中心關閉;市政設施,麵目全非,一片狼藉。市區35%的房屋等建築有8000多幢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其中有300幢全毀;尤其是最能代表墨西哥現代文明的180幢8~22層(10幢為22層)細高型大廈,那時號稱“多級抗震大樓”,幾乎無一幸免地完全坍塌;尤其是老城區和華雷斯大街等繁華商業區,幾乎完全變成“廢墟一條街”。煤氣管道斷裂,市區火災四起,使災情更加慘烈。

有位墨西哥政治家和史學家站在廢墟上悲痛萬分地這樣說:“1985年9月19日,是我們墨西哥合眾國的國難日,它將作為最悲慘的一天載入我們民族和國家的曆史。”當天上午,墨西哥當局立組“全國救災委員會”,總統邁格爾·德拉·馬德裏坐鎮墨城,指揮15萬包括軍隊、警察、醫療救護和專業救災人員的救災大軍,展開規模浩大的抗震救災行動。

震後不久,聯合國、法國、西班牙、意大利和美國紛紛遣派得力救護人員前往援助。其中,法國和意大利的救援專家帶來的“地震狗”,為墨西哥人立下了令人矚目的功勞。據《震苑奇聞》載:成千上萬的人被埋在瓦礫之下,如何快速確定這些人的位置,判斷他們是活著還是已經死了,是搶救工作的核心。

當今,雖然已經采取了超聲波等先進的方法,但最簡便有效的還是“狗導法”。

狗靈敏的嗅覺範圍可以達到10米,能立刻確定這個範圍是否有人,是活著還是死了。有3隻狗竟找出了527位壓在瓦礫下的受難者。狗不僅能尋找受難者,還能用它那靈巧的身體鑽進廢墟為被壓的人送信、送食物和氧氣。狗在墨西哥地震中解救了4096位難民。

有報道說,墨西哥一位地震學家從地質災害學和物理學角度勘察論證,向世人揭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答案:這座擁有1800萬人口,號稱“世界第二大城市”的墨西哥城是湖泊沉積而成的一個封閉式盆地,南北兩邊是火山岩。由於過度吸取城市地下水(每小時用水量達223200立方米),地表與岩石相依托,還較堅固;而市中心的沉積物則無火岩可依,一遇地震,房屋即倒;墨西哥城的高層建築物自然振動頻率與地基土壤振動特性和“9·19”地震波(屬傳播型,周期為2秒)剛好諧和,產生共振(或諧振),從而加劇了地震烈度。這是20世紀非極震區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災難性大地震。

1988年亞美尼亞大地震

1988年12月7日,位於蘇聯西南部的亞美尼亞共和國列寧納坎市附近,突然發生裏氏6.9級大地震,震中烈度為10度;導致列寧納坎和斯皮塔克兩大高原城市完全毀滅,5.5萬人死亡。

在歐洲東南部高加索高原地區,有一條被地震學家稱為“歐亞地震帶高加索高原段”的地震活動帶。它是從地中海方向過來的,沿黑海、裏海、小亞細亞半島,再進入伊朗國境內。它的地質地殼特性非常怪異,板塊接縫呈疊壓互擠狀態,因而更容易爆發烈度較大的錯動,為歐帶中比較活躍的一段。

與此同時,1988年間地球物理圈又受到天文潮汐(引力),特別是來自太陽活動(1988年為太陽活動22周黑子數增多年份)的影響衝擊,以致全球的地震日頻數也隨之增多。這與“災難性地震通常發生在太陽11年活動周期的高峰年份附近(尤其是第四季度)”的著名“辛普鬆理論”十分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