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方行政(1 / 2)

認真說來,“地方上”這個概念,也是要到秦以後才會產生的。因為隻有一個幅員遼闊且又實行郡縣製的統一大國,才會有中央和地方,也才會有中央和地方的關係。這種關係,仍然要算漢代最好。錢穆先生就說:“中國曆史上講到地方行政,一向推崇漢朝,所謂兩漢吏治,永為後世稱美”,是為篤論。

漢代地方行政製度之好,在於簡單,隻有郡、縣兩級。加上中央,也不過三級。層次少,效率就高,腐敗的可能性也小,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再說層次少,也親切。縣以上就是郡,郡以上就是中央,用錢穆先生的話說,大家都不覺得這個中央政府高高在上。

層次少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官級少,升轉快,官員的政治前途明朗,工作積極性就高。西漢中央政府的“高級幹部”實際上隻有兩級,即“三公”和“九卿”。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和禦史大夫,都隻有一個人。丞相相當於總理,金印紫綬;太尉相當於三軍總司令或兵馬大元帥,也是金印紫綬;禦史大夫相當於副總理兼監察部長,銀印青綬。九卿其實就是九個部長或“部長級幹部”(比如廷尉就是司法部長,大鴻臚就是外交部長,大司農就是財政部長),官俸二千石。地方上也是兩級。最低一級是縣。大縣行政長官叫縣令,官俸六百石至一千石。小縣行政長官叫縣長,官俸三百石至五百石。縣以上是郡,行政長官叫守,景帝時改稱太守,官俸二千石。也就是說,郡守和九卿是平級的。西漢的郡大約一百個,一個郡管一二十個縣。這樣算下來,當時一個郡守,也就相當於現在一個州長。請想一想,一百個州長(郡守)和九個部長(九卿)平級,是什麼概念?自然是州長變部長並不稀奇,部長變州長也不委屈。這就有利於“幹部交流”。再說中央政府的部長雖然隻有九個,地方上的州長卻有一百來個。縣長們(大約有一千三百左右)即便當不上部長,當個州長總還有希望。縣長和州長之間又不再有等級。隻要加把勁,一步就能跨入“高幹”行列,沒準還能到中央工作,縣長們豈能不努力?實際上漢代官製的最大特點就是“輕中央而重地方”。所以漢代的地方政治是最好的,吏治也是最好的。

不過好景不長,這個製度很快就遭到了破壞。始作俑者不是別人,正是那位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漢武帝在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把天下分為十三個州部,每州派去一位刺史,許多學者便據此認為漢代地方行政區劃是三級:州一級,郡一級,縣一級,州領導郡,郡領導縣。其實這是不對的。因為刺史不是行政官,而是監察官,是中央派到下麵去監督地方官的“特派員”。他隻能奉詔察問六件事情,不得幹預地方行政,還沒有固定治所,俸祿也隻有六百石,相當於“縣處級”。你想,哪有縣處級領導地市級的道理?顯然,刺史不是一級地方官員,州也不是一級地方行政區域。所以在漢武帝時代,這事還不算亂套。

但是到漢成帝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情況就變了,刺史變成了牧,級別也是二千石。以後反反複複,一會兒刺史一會兒牧,州也逐漸成為地方行政實體(比如冀州牧袁紹、荊州牧劉表、兗州牧曹操,便都是擁兵自重割據一方的諸侯)。這樣折騰到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朝廷幹脆廢了郡,直接以州統縣。至於州的行政長官,則有叫刺史的,有叫太守的,還有叫牧的,因為隋唐兩代的州,其實就是漢代的郡。如果是特殊的州(比如首都和陪都),就叫府,其行政長官則叫牧(從二品)或尹(從三品)。這是唐人的發明,宋人也跟著做的。隻不過宋代的府比唐代的多。稍微特殊一點,就不叫州,叫府。

可見唐代地方行政區域原本也隻有兩級:州府一級,縣一級。但是唐人和漢人一樣,也喜歡從中央往地方派上級官員。漢代隻派了刺史,唐代派的就多了,其中最重要的是觀察使和節度使。觀察使和漢的刺史一樣,原本是中央派下來巡視地方的,結果巡回變成常駐,成為名不正言不順的更高一級行政長官。節度使原本也是特派員,隻不過觀察使管監察,節度使管軍事。結果也一樣,也成為名不正言不順的更高一級行政長官。中央監察官變成地方行政官已是不妥,軍區司令員變成地方行政官就更成問題。最後,節度使變成割據一方的“藩鎮”,唐王朝也就滅亡。

唐代觀察使監臨的區域叫“道”,宋代則叫“路”。宋代地方行政區域原本同樣隻有兩級:州府一級,縣一級,但開國不久(宋太宗至道三年,即公元997年)就在府州上麵加了一級,叫“路”,而且其行政長官居然是四個,南宋時簡稱為帥(安撫使,管軍事)、漕(轉運使,管財政)、憲(按察使,管司法)、倉(常平使,管救濟)。這就荒唐。唐代州縣,隻要承奉一個上司(觀察使),宋代則要承奉四個,這地方官豈能好做?何況這四個大員,互不相屬,都直接對皇帝負責,你說這事情可怎麼辦?所以宋的地方行政,簡直一塌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