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在讀者麵前的這本小書基本上是講曆史的。它和中央電視台科學教育頻道的《百家講壇》多少有些瓜葛,因為部分內容在那裏講過。
眾所周知,《百家講壇》是一個學術性的欄目,尤以講述曆史見長。這類節目並不好做。做好了固然“雙贏”(學術擴大了傳播範圍,電視提升了文化品位),做砸了卻是“雙輸”(學術失去自身品質,電視失去廣大觀眾)。這是許多學者和電視台都不敢輕易涉足此事的原因:他們害怕吃力不討好,落得個豬八戒照鏡子──裏外不是人。
然而《百家講壇》的編導卻告訴我,他們的收視率並不低,高的可達百分之零點五以上,低一點也有百分之零點一。百分之零點五的收視率是個什麼概念呢?通俗一點說,就是平均有千分之五的電視機選擇了這個頻道。當然,調到這個頻道的更多,鎖定的又少一些,所以說是“平均”。中國是個人口大國。按照這個比例推算,收看的人數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當然,賬不能這麼算,前麵對收視率的解釋也不完全準確。但要說很多人在看,總是不錯的。這就奇怪。中國曆史上的王朝,最近的一個,清,離我們至少也有上百年,遠的就更不用說了。如此遙遠的是非恩怨,幹我們甚事,怎麼會有那麼多人關注呢?
也隻有一種解釋:曆史不能忘懷。
的確,曆史總是讓人惦記,也不能不讓人惦記。正如馬克思所說,人們不能隨心所欲地創造自己的曆史。他們隻能“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進行創造。這樣一來,誰對曆史了解得更為深刻和透徹,誰就更可能成功。相反,如果僅僅把思想和眼光局限於現在,那他恐怕就連現在也把握不了。國家如此,個人亦然。實際上,偉大的時代必定具有曆史感,偉大的人物也必定具有曆史感。隻有平庸的時代才鼠目寸光,也隻有那些平庸之輩才會對曆史不屑一顧。何況曆史本身就是一部連台大戲,有人物,有故事,有情節,有動作,有懸念,有高潮,充滿戲劇性,豈能不讓人興趣盎然?
於是就有了對曆史的各種說法和多種說法。
最常規的是“正說”,比如《三國誌》和《大唐西域記》;最流行的是“戲說”,比如《三國演義》和《西遊記》。《三國演義》是“戲說”嗎?是。因為它不但“演義”(發揮),而且“演變”(篡改)。就算它態度嚴肅,不是“戲說”,也有歪曲編造成分,是“正說”加“歪說”,甚至“胡說”。不過《三國演義》還隻是“走調”,《西遊記》就“離譜”,隻好稱之為“大話”。我們現在都知道《大話西遊》“大話”了《西遊記》,很少有人想到《西遊記》才是“大話”的祖宗!但《西遊記》是沒有問題的,因為誰都知道那是神話。《三國演義》就不一樣了,很多人把它當作曆史來看,甚至以為那就是曆史。從這個意義上講,《三國演義》是不叫《大話三國》的《大話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