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史是西方政治製度和生活方式的反思源泉,它對文藝複興的影響是眾人皆知的,即使在這之後,幾乎所有的對西方產生過重大影響的曆史、哲學、經濟學和法學著作都離不開對羅馬史的研究,至少它們的作者是熟悉羅馬史的。羅馬史的重要性,絕不是基於“西方中心主義”,不是因為它曾經存在過,而是因為它曾經那樣偉大而卓越的存在過。它曾涉及眾多的地區和文明,包括了亞洲的近東和中東,是繞不過去的寶貴的曆史存在。毫無疑問,對於我們政治製度的反思和改革就不能不思考羅馬史了。
但就對整個漫長的羅馬史而言,我們也不能不選擇它最有教益的部分,選擇對中國最有補充性的曆史。羅馬史一般分為三個部分,一是王政時期,這段時期,羅馬還是個小城邦,由終身製的王來統治;二是共和國時期,羅馬人民驅逐了他們的王,建立了共和製度,由兩位任期一年的執政官代替了原來的王,元老院的權力得到了擴大;三是帝政時期,執政官和元老院的權力被虛化,奧古斯都成為實際擁有皇帝一樣權力的“元首”,這種帝王製度一直延續到羅馬帝國的滅亡。羅馬帝政時期的政治製度和我國古代的封建政治製度是類似的,因為就人民的權力而言,狀況是一樣的。
一般而言,羅馬帝國指的是帝政下的羅馬帝國,然而就實質而言,羅馬在第三次布匿戰爭之後
,這個時候雖然羅馬處於共和製度下,在實力上已經可以稱為帝國了。對我而言,羅馬帝國的政治製度並沒有值得特別稱道的地方,因為在它那裏人民不擁有自由,似乎值得炫耀的隻有暴力和軍事成就。甚至可以說,羅馬帝國隻是偷竊了羅馬共和國的帝國實力而已,
而在具有帝國實力的共和國那裏,人民則是自由的,國家的權力來源於人民和貴族。所以從曆史的教益的角度來看,羅馬共和國的曆史是最值得研究的,並且我們古代從未出現過這樣的政治製度,這就使它更具有吸引力了。本書很少涉及羅馬帝國的曆史,那麼“帝國的命運”一詞又有何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