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募兵製的益處和壞處(1 / 2)

據色諾芬[1]《長征記》的記載,小居魯士[2]的軍隊中有一部分是雇傭兵,他們是被放逐者或是在母邦沒有權利的人,他們靠出賣他們的戰鬥力以及掠奪來求得生存。這樣的軍隊沒有祖國的概念,他們實在是迫不得已,冒著生命的危險進行戰鬥,也就是說他們的行動中沒有更高級的情感,純粹是原始的一些欲望而已,所以若說他們有忠誠的對象,那就是雇傭他們的主人了。羅馬也很早就有了雇傭軍,一般來自西班牙、高盧、希臘、阿非利加。在軍隊之中,還有敵方投降的叛軍。叛軍的戰鬥力是很強的,特別是羅馬的叛軍,因為羅馬的法律對叛軍的懲罰非常重,所以他們不得已拚命的戰鬥,以防失敗。叛軍和雇傭軍的戰鬥力來自對自身的生命存亡的考慮,而正規軍隊雖也有這方麵的顧慮,卻不僅限於此,他們會聯想到祖先、祖國、民族、自由、家庭和一係列人類珍惜的美好事物。

羅馬的雇傭軍是為了填補軍隊的人數之不足,以及戰鬥力之不足。連年的戰爭,死傷無數,當本國人口無法續增或者來不及的情況下,雇傭軍是很好的辦法,另外,一些地域或者種族的人,特殊的生活環境塑造了他們特殊的戰鬥技能,比如西班牙和努米底亞的騎兵是比較厲害的,而高盧人的體力是較強的。然而雇傭軍和正規軍是不同的,正規軍能夠得到將軍的特別信任,而雇傭軍就不可能,比如漢尼拔後期就不信任他的雇傭軍,原因很簡單,雇傭軍隻是為了金錢財富而已,而正規軍則有著和將軍同樣的目的。

在馬略[3]軍事改革之前,羅馬的正規軍並非任何公民或自由民都可以參加的,需有一定的財產,擁有土地是最重要的,他們一般都是貴族。當戰爭結束後他們就解甲歸鄉,繼續生產活動。參軍的身份要求最嚴格的是斯巴達人,必須是斯巴達的公民才行,而且事實上,所有的斯巴達公民都是士兵,他們的城邦是軍事化的。

馬略出生於貧苦的家庭,他的故鄉後來又出了個人物,西塞羅。馬略被稱為羅慕路再世,可見他在羅馬的聲望,這都是他通過勇敢、忍耐、寡欲、勝利和榮譽獲得的。在成為執政官之前,他是梅特路斯的財務官,像他這樣的出生於平民的人,若是在以前是不可能任執政官的,執政官都是清一色的貴族世家。然而正如馬略自己說的,品德並不能像財物那樣能夠繼承,而是要自己創造。朱古達戰爭時候的羅馬貴族已經相當墮落了,這直接造成了元老院的腐敗和執政官的無能。馬略能夠成為執政官有一些偶然因素,但也有必然的因素,偶然因素就是一位神職人員預言他會功蓋過世,位至高官,這就觸發了他競選執政官的念頭。必然性就在於,當時的貴族的墮落,使羅馬平民非常不滿,平民勢力占了上風,而馬略正好是他們要選的人。

馬略的軍事改革成功的一個原因是元老院的不合作,他們想看馬略這位大老粗的好戲,所以基本上元老院通過了他所有的提議。其中,執政官可以向全體羅馬人募兵也獲得了通過,當時元老院的想法是,羅馬平民是害怕死亡的,肯定是沒有人願意跟著他出去打仗。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馬略招募到了超過原計劃的兵力。這也是和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息息相關,那些羅馬平民失去了鄉下的土地,作為城市居民沒有實業,生活相當的艱苦,能夠改變人生命運的大概也就隻有參軍了,可是按原來的法律,他們參軍的資格都沒有,現在馬略給了他們一個好機會。

征兵製改為募兵製之後,有很多的好處,一是兵源充足了,不再像過去那樣沒有足夠的兵力,這為以後羅馬帝國的建立做好了基礎,朱古達戰爭[4]的同時,羅馬的北麵正在和高盧人作戰,若沒有充足的兵源,勝利是渺茫的。二是穩定了社會,那些沒有職業的人都參軍作戰去了,羅馬城裏的就業壓力降低了,危險人員也減少了。三是戰鬥力增強,這些無業人員都在社會底層吃過苦,很多人都是貧苦的農民,他們比城市兵更能忍耐各種惡劣的環境,目標也比較單一,對於這一點韋格蒂烏斯在《兵法簡述》中也有說明,“可以認為,軍隊的主力應由農村的兵員來補充。我說不清道理,但是現實確是:品嚐過生活樂趣越少的人,越是不怕死”。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馬略的兵製的改革,使改革後的軍隊具有雇傭軍的影子。首先,在參軍目的上存在很濃的經濟因素,雇傭兵和平民兵都是為了改善生活,甚至說是為了出去掠奪財產找到適當而合法的理由。這從馬略帶著他的部隊來到阿非利加的行為就可以看出來,一旦登陸,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是找一個最富裕的地方,讓他們去掠奪,順帶讓這些沒有打過仗的人實戰練習一下。按照羅馬法的規定,掠奪的財物都應屬於羅馬,也就是要上交國庫的,可是馬略全把它們分給了所有的士兵。其次,在效忠的對象上,原有的正規軍是效忠祖國的,因為執政官是一年一換,並且十年之內不能第二次當選,效忠將軍的機會是沒有的。但一旦改為募兵製就不同了,這些士兵都是由執政官自己選的,並且元老院也開始修改關於執政官的法律,馬略做了好幾年的執政官,先是朱古達戰爭,後是高盧之戰,他都被任命為執政官,這就使士兵有機會並易於效忠於將軍而不是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