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羅馬人為商業而戰(1 / 2)

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漢尼拔正在意大利作戰的時候,他曾要求馬其頓的國王腓力[1]也向西進攻羅馬,腓力當時倒是同意了,可是進展卻是相當的慢以致漢尼拔已經失敗的時候,他仍未有太大的進展,隻是進攻了羅馬的盟國,愛奧尼亞[2]海邊的科西拉島。蒙森[3]不無惋惜地說道:“一切無把握的事沒有比世襲專製君主製度更無把握了。”腓力隻有小聰明而無大智慧,他當然不能預見到羅馬的強大對他會造成怎樣的後果。

可是也必須承認,腓力沒有進攻羅馬的還另有其他原因,一是馬其頓自視亞曆山大帝國的繼承者,而亞曆山大的事業是不包括羅馬部分的,也就是說馬其頓人沒有向西的傳統;二是東方顯然比西方更為富有,戰爭所獲更大,馬其頓的西邊是伊利裏亞,在他們眼裏隻是野蠻人而已,於是腓力正準備向東,像拜占庭還有羅得島[4]這樣的商業中轉站,正是腓力王所需的;三是腓力王是一個自大自高的人,他在希臘地區是個大人物,但他的智慧和膽識都不及漢尼拔,所以或許是嫉妒心作怪,故不出兵羅馬,古代的專製君主的心理確實很難捉摸。

腓力垂涎埃及的財富,乘那時的埃及國王年齡甚幼,實力不強,便和亞細亞國王安條克[5]合作起來欺壓埃及。差不多同時,羅馬和迦太基人結束了第二次布匿戰爭[6],這樣羅馬人就有閑力來和腓力作戰了,他們很快找到了口實,把原先與馬其頓人的和約撕毀了。

羅馬人之所以和腓力作戰我以為有以下原因,一是羅馬人看到了馬其頓若是在第二次布匿戰爭時援以漢尼拔之手,那麼羅馬是非常危險的;二是腓力所攻打的地方,比如帕加瑪[7]和羅得島,都是羅馬的盟友,他們都向羅馬派出了使者要求援助;三是,也是我認為最為重要的原因,馬其頓人若是取得拜占庭、帕加瑪、羅得島進而埃及的亞曆山大城,那麼羅馬和東方的商業路線就都被馬其頓所卡住。

縱觀羅馬人的曆史,他們對商業城市最為憂心,若不是他的盟友,或有潛力成為敵人,必全力殲滅之,以使他自己能夠成為地中海商業的唯一控製者,對迦太基如此,對馬其頓也是如此。拜占庭控製黑海與地中海的海商路線,帕加瑪控製的是亞細亞,亞曆山大城和羅得島控製的是印度和埃及的商業路線,若沒有這些商業路線,羅馬人就隻有向北了,而高盧人是非常凶猛的。羅馬人和高盧人作戰,與其說是進攻,還不如說是防止高盧人南下。而當下,羅馬人取得了北非的控製權,從羅馬人的主動性來說,向東是最佳選擇了。因為向西是西班牙,羅馬人已經從迦太基人手中奪得了,若再向西就是茫茫的大西洋了,在當時看來,那是世界的盡頭。

羅馬人對有威脅的商業城市的毀滅是最為徹底的,因為無論是金錢、軍資或是兵力通過海運是最為迅速的,隻要毀滅了威脅者(既是商業中心又有政治企圖的城市),那麼羅馬人通過他們的陸上的寬大的公路和海上的航道,可以迅速的應變,也就逐漸地控製了地中海地帶。

在海斯等人所編的《世界史》中,對於希臘的科林斯[8]的毀滅是這樣說:“科林斯和迦太基是在同一年裏被毀滅的。經濟動機可能對兩者都有一些影響,因為這兩個城市在商業上市羅馬的競爭者。”湯普遜在《中世紀經濟社會史》中所言也是如此:“羅馬人對希臘,比對任何其他征服地,除了迦太基外,更加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