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在第二次布匿戰爭之後,已經儼然是地中海的主人,因為它最大的敵手迦太基在簽訂和約時,隻被允許留有兩艘甲板船。凡是海戰,若船無甲板[1]則戰士無落腳之地進行戰鬥,實質而言就是廢除海軍力量。這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人不能保有飛機是同一個道理。羅馬和當時各國的主要服役的戰艦都是三列漿和五列槳艦[2]。
羅馬在第二次布匿戰爭時就有五列槳艦二百艘,這是很強大的一支海軍。另外,艦船人員的配置是那個時代的社會縮影,槳手大約是二百五十人至三百五十人,都是低下等級的人,或是盟國的人或是奴隸,在電影《賓虛》中我們可以對這一情況有直觀的感知,作戰人員是一百人至一百二十人,這樣計算下來,羅馬的的常備海軍是兩萬人左右。
羅馬人的海軍是第一次布匿戰爭中發展起來的,他們本被迦太基人譏笑為旱鴨子不習水性,認識到海軍的重要性後,很快讓希臘技工師為他們設計建造了一百二十艘艦船,並且羅馬人有一個發明,此發明也從側麵突顯甲板船的作用。也就是艦載吊橋,因其形狀如鴉喙,又稱為“烏鴉”,當羅馬船艦遇到敵艦時,則放下“烏鴉”,搭到對方的甲板上,然後重裝兵通過“烏鴉”衝上敵艦作戰,此新技術的運用,助羅馬人之功甚巨。
縱觀羅馬史,凡和羅馬人作戰而敗的,隻要有海軍力量,最後結果都是對其甲板船的限製,以免地中海出現可抗衡的敵人。馬其頓,亞細亞還有敘利亞在敗於羅馬人之後,都不得不如此辦理,少則要求不能留有一艘船隻,多則也就是對敘利亞的要求,不得逾十艘。不過倒也奇怪,凡是限製得厲害的,還總能和羅馬再次戰鬥,而如敘利亞這樣的,反再也見不到它們的有力的反抗。
海軍對於地中海沿岸各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語的,波斯人進攻希臘人時,並非經色雷斯[3]往南去兵,而是直接渡過愛琴海,逃跑之時也是如此。小居魯士遠征波斯時,也有海船跟隨,沿岸補給。而當整個色雷斯地區被希臘和其他民族開發,交通熟便之後,比如說腓力去小亞細亞,或是安條克去歐洲,途經色雷斯時都有海船提供保護和補給。所以說,海船猶如沙漠國中的駱駝,若無此工具,實難擴張。羅馬人去迦太基作戰,運兵至西西裏再乘船至阿非利加沿岸之港口,去希臘作戰則是坐船渡過亞得裏亞海,在阿波羅尼亞[4]登陸,若要再去東方,則需在希臘上船東行即可。在羅馬人和亞細亞王安條克作戰時,就曾無意中俘獲一隊商船,後用來運兵去亞細亞。
所以,若是控製了海權,那麼羅馬的軍隊去任何一地都相對容易,也就可以方便的把戰火燃向他土,而使自己免於災禍。後來的英帝國和美帝國無不都有可絕對控製海域的海軍力量,也正是這個道理。羅馬帝國的覆滅,不是來自海上的災禍,而是來自陸上的凱爾特人的騎兵,這樣說明,羅馬人的海軍力量在國家最脆弱的時候,對別人而言也是強大的。
控製了海權,羅馬甚至不需要在沿海各國駐軍,因為凡有亂事叛反,都可以極快地到達進行鎮壓。事實也確實如此,羅馬元老院長期以在外駐軍為政治錯誤,而是戰結兵撤,由它的盟友在那裏負責角力和監視。像北非有努米底亞,希臘有雅典,亞細亞有帕加瑪,埃及有羅得島,這樣羅馬需要做的就是養兵以備不測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