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地形對戰爭的影響(1 / 2)

將軍的優劣常體現於他的戰術,而地形是戰術中必須考慮的因素,所以地形對於戰爭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但歸根結底是將軍如何運用地形的問題。傑出的軍事家孫武在《孫子兵法》中對此有精辟的論述,但實際上任何戰爭都有著不可歸納的偶然性因素,並非軍事家所能預見的,這就需要軍隊將領在戰爭中能夠隨機應變。有時候,看似有利的地形卻成累贅,而不利的地形又為成功的契機。傑出的將軍能夠一眼看出地形對他的幫助,而愚蠢的將領則常在這方麵反應遲鈍,琉卡拉斯在和米特拉達梯[1]的大軍相遇時,他充滿信心的說,他可以不戰而馬上打敗敵人,因為他看到隻要占領一座高山就可以切斷敵人的糧道,他當然有此信心。而阿基拉斯[2]則完全沒有這方麵的意識,他在希臘戰敗逃跑時不注意地形,使自己陷入了無處可逃又無法突圍的境地。

綜觀羅馬共和國的作戰史,地形的影響因素,大略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首先區分海戰和陸戰。海戰中的影響因素主要是作戰海域的寬窄,寬則利於大型艦艇,比如五列槳艦,狹窄則利於小船;其次是作戰方是否靠近己方的島嶼或陸地,靠近則有利,遠離則不利,其道理是明顯的。陸戰中,需要考慮的是平地、山地、河流以及和海洋的位置關係。平地作戰,要考慮的是風向,順風有利於投射箭矛以及石塊,逆風則反之;其次要考慮向陽或是背陽,向陽不利於看清敵人,背陽則反之。山地作戰,需要考慮雙方的高低位置,以及山地的平整和陡峭的程度,一般而言高處有利於衝鋒,而低處則否;山地平整有利於兵團或者方陣的布置和騎兵的進攻,而陡峭則不利,山地過窄不利於大規模軍團,因為很難有回旋的餘地。河流則要考慮它的深淺緩急,水深而急有利於防守方,淺而緩有利於進攻方,其次還需考慮有無橋梁。最後,陸戰地點若距離海洋近則對海上優勢的一方有利,否則反之。這當然需要綜合考慮問題,比如說,河流的作用不一定是純粹地形性的,因為它還和飲水源相關,高山也不隻是考慮高低之類的物理性質,還需考慮它的道路情況,有無秘道很重要。如果在山穀作戰,則要考慮雙方的兵種情況,山穀不利於騎兵,利於步兵。

地形不僅是作戰布陣的考慮因素,也是紮營、行軍、進攻方式和時機的考慮因素。一般雙方紮營隔著一條河,如此,雙方都有安全感。若是平原作戰則首先是騎兵衝鋒,後是步兵衝鋒,如有象兵則應是象兵衝鋒,象兵最不應該陷在己方的兵團之中,因為它們一受恐嚇反而擾亂己方的部隊。越是複雜的地形,越需要像羅馬人那樣的兵團製,能夠比較靈活的變換陣型,而像馬其頓方陣那樣的密集型陣形則容易混亂,混亂是作戰中的大忌,它能像瘟疫一樣把士氣吞噬掉。部隊行軍時,特別是在狹長地段行軍時,應把錙重隊置於部隊的中央,部隊應分段前進,以免敵人襲擊,曼利阿斯[3]就是因為沒有注意到這一點而被色雷斯人奪取了所有的戰利品。在色諾芬的《長征記》中,希臘人曾經有一種行軍方式,先是騎兵和小股部隊占領道路旁的高山,然後再讓大部隊從山下的道路通過,這是為了防止敵人的襲擊。總之,各種情況需要不同的應付。

至於作戰的時機,羅馬人和希臘人曾經都是靠占卜決定,觀察飛鳥和野獸的內髒,但是這種方式後來隻具有附加證明的功能了,用來證明將軍的決策的正確性。一般來說是早晨作戰,也有中午、下午、傍晚和夜間作戰的,基本上是任何時間都可,主要取決於己方的人數、局勢和地形。若是防守方在高處,而進攻方在低處,我常見清晨防守方作戰的,以在對方沒有吃早飯也沒有準備的情況下實現突圍。若是在平地上,也有夜間作戰的,不過部隊中要帶不少喇叭手,以引起對方的混亂,使其不知道具體的進攻人數。

地形也影響具體作戰中的布陣方法,經典的戰役有坎尼之戰[4]和撒馬之戰[5](又譯紮瑪之戰),前者是漢尼拔勝,後者則是西庇阿勝,這兩位將軍作戰時都有無比清晰的思路,能夠利用地形,預料到戰爭的進展和敵方的種種反應,這是優秀的將軍和平庸者的最大差別。韋格蒂烏斯在《兵法簡述》中講到的一種排兵法,實際上就是漢尼拔的一種方法,也即是把部隊的一側依靠險峻地形,比如河流和高山,而另一側布置兩倍於敵人的兵力,這樣依靠地形的一側可以利用有利位置防守不至於被攻破,而進攻的一側由於兵力相當強大,打敗敵人就是很容易的事了。

另外,地形對於包圍戰也有相當的影響,我常見戰事,比如蘇拉[6]對阿基拉斯,西庇阿對漢尼拔,琉卡拉斯對米特拉達梯的戰事中,運用純粹的包圍,使對方陷於饑餓。這時需要觀察對方是否有糧道,如果有則埋伏殲滅,若沒有隻要耐心的圍攻。若對方有海上的運糧船一般不用擔心,因為古代的海上運輸是不穩定的,在海上占優勢的情況下可消滅海上運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