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地形對戰爭的影響(2 / 2)

古代戰場上,一般來說,連連戰事之後,作戰地點是很難找到糧食的,因為戰爭阻礙了耕作,這樣糧道的作用非常重要,這也就使我們看到了和中世紀戰爭不同的一點,軍塞城堡越多的一方,反而越是容易敗,因為一旦被包圍就進入饑荒了。除非防守城堡的一方能夠有城外軍隊的合作,否則隻能死路一條,馬基雅維裏[7]在讀李維[8]所著的《羅馬史》時,不得不發出“一般而言,要塞弊多利少”的感慨。

雖然地形非常重要,但不管是自然的地形優勢,或是人為的地形優勢,若沒有優秀的軍人和士兵是沒有用處的。我們可以說,羅馬城的優勢不在於地形,而在於他的軍隊。老伽圖在希臘作戰時曾經把他的軍隊登上一個敵人從未想到過的險峻峭壁,馬略和朱古達作戰時也有這樣的英雄事跡,所以在敵人以為萬無一失的地形優勢下,常常能夠發生奇跡,這是因為有一支英勇而堅強的軍隊。若沒有這樣的英勇,比如安條克,他和羅馬人還未交上手,隻是聽說敵人要過來了,就嚇得從自己的非常堅固的城堡逃走,並且留下大量的財物遺忘那裏。

一支軍隊若沒有一種機智自信、英勇堅韌的精神,地形優勢永遠隻能是自欺欺人的心理優勢而已,別無用處。

--------------------------------------------------------------------------------

[1]

琉卡拉斯,古羅馬將領。米特拉達梯,即本都國王米特拉達梯六世,本都王國是位於當時黑海南部的一個國家。

[2]

阿基拉斯,本都將領,在米特拉達梯戰爭中被蘇拉打敗。

[3]

曼利阿斯,古羅馬將領。

[4]

坎尼之戰(Battle

of

Cannae,公元前216年),漢尼拔率領迦太基遠征軍和羅馬軍團作戰,漢尼拔用他的“新月陣形”打敗了羅馬軍隊。“新月陣形”的格局是,軍隊兩邊配置很強的騎兵,中間配置人數眾多,但是個體力量較弱的輕步兵,在輕步兵和騎兵之間是重步兵,這樣,軍隊的隊形像個新月,中間凸出的部分麵向敵人,誘使敵人對中間作戰,從而進入包圍圈。在坎尼之戰中,漢尼拔還利用了河流地形保護軍隊的左側,促使羅馬軍團縮短了隊形,加強了部隊的縱深,而這實際上容易使軍隊處於不利境地(軍隊有效力量無法全麵施展,易被包抄等)。運用此種戰術的著名經典戰例就是亞曆山大的馬其頓軍團和大流士三世的波斯軍的伊蘇斯(Issus)會戰,在這次會戰中,亞曆山大雖然軍隊人數遠少於波斯方麵,但他聰明地選擇了戰場,戰場兩邊是河流和高山,使軍隊有效接觸麵變小,使敵人的人數優勢無法發揮,從而取得勝利。溫泉關戰役也是使用了這種戰略,在狹窄的溫泉關,斯巴達軍重創龐大的波斯軍隊。這種戰略在海戰中也有典範,這就是希波戰爭中的薩拉米斯海戰,希臘海軍選擇了隻有2000米寬的薩拉米斯海峽為戰場,而當時參戰的每艘三列槳艦船需要占20米寬,所以這就使波斯大量的海軍力量無法利用,最終失敗。

[5]

撒馬之戰,西庇阿率領的羅馬軍團戰勝漢尼拔的迦太基軍團,西庇阿在這次戰役中也是利用戰場的優勢,他誘使漢尼拔的軍隊跟隨進入荒無人煙的平原,遠離迦太基城,缺少庇護和休整的地方,但漢尼拔之所以進入圈套,不是因為他不知道這種危險的存在,而是因為由於軍隊糧食的缺少,他必須在有效時間內和敵人進行一次徹底的決戰,然而不幸的是,失敗了。

[6]

蘇拉(Sulla,約公元前138年~前78年),古羅馬著名政治家。曾在馬略麾下參加朱古達戰爭,後又在米特拉達梯戰爭中戰勝米特拉達梯六世。公元前83年自任終身獨裁官,他的“公敵宣告”製度創造了內戰中危害甚大的先例,很多著名的貴族、家庭和人物在這種無理性的製度中被殺害。

[7]

馬基亞維裏(Niccol

Machiavelli,1469年~1527年),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著名政治哲學家。著有《君主論》、《論李維》和《佛羅倫薩史》等。

[8]

李維(Livius

Titus,公元前59~公元17),古羅馬曆史學家,著有《羅馬自建城以來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