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中的軍糧供應是軍隊的生命線,羅馬史上有很多戰役,是通過封鎖敵人的糧道或者圍而不攻以使敵人陷入饑荒而取勝的。地中海上的一些島嶼特別易於被封鎖,像羅得斯島,而海邊的城市也很容易被包圍,比如迦太基的烏提卡城[1],而陸地上的一些平原城市,如果是孤立的也很容易被包圍,比如小亞細亞[2]的很多城邦都是如此。
這種被包圍的情況,本身就意味著包圍圈裏的軍隊弱於包圍者,否則他們是不會甘處下風的。而包圍者之所以不去進攻被圍者,不是出於害怕,而是出於方便,利用“饑荒”這個不名譽的幫手去製服敵人。饑荒不但能夠使敵人衰弱,而且可以引起內亂,又或者被圍者出於榮譽而匆忙出戰正成全了包圍者的心願。這是軍糧缺少所造成的常見的不利。
但進一步觀察羅馬史,又可發現另一現象,那就是缺少軍糧的軍隊在決定性的戰役中,更容易取勝。
這有兩個著名的例子,一是法薩盧大戰[3],二是腓力比大戰[4]。法薩盧大戰時是龐培對抗愷撒,愷撒[5]是缺少軍糧的,他們不得不依靠在希臘地區的掠奪來補充自己,而龐培則有充足的供應,就龐培來說,他是希望長久的對峙,因為一旦對峙,隻要有充足的時間,就能拖垮敵人。愷撒也知道這一點,所以他非常希望敵人能夠出戰,於是就進行了各種挑釁。深謀遠慮的龐培當然知道忍耐的重要性,但是他的士兵和貴族元老們不能理解這其中的道理,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的實力能夠取勝,依靠饑荒來取得勝利不是他們計劃之中的,於是龐培在鼓動之下主動開戰。戰爭的結果是愷撒大勝,愷撒之所以能夠取勝,是因為他們必須取勝,否則就是滅亡,交戰是他們存活的希望。軍隊最大的財富不是軍糧,而是士兵的勇氣,因為軍糧可以通過勇敢的戰鬥獲取。
腓力比大戰也是同樣的情況,安東尼[6]和屋大維[7]對抗布魯圖和卡西烏斯[8],安東尼方麵缺少軍糧,因為他們的海上的供給線被布魯圖方麵封鎖,而支持他們的埃及正在鬧饑荒,不能自保。相反,布魯圖的軍隊有充足的軍糧供應,他們擁有馬其頓和小亞細亞的源源不斷的糧食,雖然安東尼企圖切斷他的糧道,但是沒有成功。布魯圖和安東尼雙方都知道各自的糧食情況,所以布魯圖按兵不動,等待安東尼軍隊鬧饑荒,在腓力比大戰前,安東尼的軍食事實上已經隻能支撐一天了,他們的各種挑釁行為都被未激怒布魯圖。
可是布魯圖方麵的士兵,認為這種無仗可打的狀態是難以忍受的,他們認為這是對他們的懲罰和侮辱,是布魯圖的軟弱。而布魯圖事實上不太善於嚴辭肅語,他沒有向他的士兵解釋自己的行為,又或許是因為他害怕他的軍隊倒向安東尼那邊去,因為很多士兵過去是在愷撒部下服役的,而布魯圖是愷撒的刺殺者。他最終同意和敵人開戰,但是他要求他們對得起他們自己的要求,那就是必須勝利。可是,對安東尼來說,開戰是求之不得的,因為這是他們能夠存活的希望,無論他們現在多麼貧乏,隻要能夠戰勝,就都不是問題了,因為敵人為他們聚集了很多財富和糧食。
安東尼是這麼說的:“隻有懦弱的戰士們才把希望不寄托在戰鬥上,而寄托在逃避戰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