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戰爭選擇論(1 / 2)

適者生存,乃達爾文進化論的核心思想,而且我們可以進一步地發揮其中的意思說,生存下來的都是適於自然界的優秀者。然而綜觀羅馬史,人類社會中存在著和達爾文主義相反的一種現象,那就是戰爭選擇。這是因為戰爭乃是人為的一種非理性行為,而非自然的,所以它的弊端即是人類的弊端。戰爭成就了羅馬帝國,也同時摧毀了它,它被自己壓塌,此處的戰爭且並非隻是徒說它的形式,而是它的實質。也就是說促使羅馬帝國衰敗的原因是奧古斯都的戰爭(內戰),而非抵抗東哥特人的戰爭(對外戰爭)。其中的奧妙之處即是戰爭的選擇作用,其力量的深層與恒久,使其不被所識。

“人類的收成很差”,這乃是曆史學家對羅馬帝國鼎盛時期的結語,因為它似乎有著驕人的物質成就和奢侈的生活享受,可是它的內在精神卻是萎靡的,它的製度被東方的君主製侵入了內核,那是一群烏合之眾的帝國。當羅馬帝國已經不享有共和國的自由精神時,我們看到,建立共和國的人是多麼的偉大和健全,我指他們的精神。他們並不認為誰是高高在上,或是誰就應該低三下四,他們和東方民族所認為的“盤古開天地,立帝邦,君王為重”,完全的不同。他們是一群有著古典道德的農民,他們是共和國的公民。

若沒有戰爭,羅馬共和國能否繼續,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一有戰爭,羅馬便落入了自己所為的漩渦之中。簡而言之,優秀的羅馬公民外出作戰,殘酷的戰爭使他們戰死疆場,而後方的人口生產者本為孱弱者,他們的後代也就沒有了前人的那種精神,當然所謂精神實可培養,開始之時戰死者可能仍有後代,而且又非所有人都戰死。總之,這些因素使我們看到,羅馬軍隊的素質不會很快的變質,不但不會如此,而且因為羅馬精神的擴展,其部隊反體現出它的巨大能量出來,然而這種能量有其限度,其限度就在於當部隊中的羅馬精神不足以支撐整個部隊的時候,它就會走向它的反麵。這因為有著自由精神的優秀人才的死亡,而烏合之眾的大量繁殖,雖一開始隻是極低的百分比速度破壞軍隊,但是一旦達到一定的臨界點,就吞噬了羅馬共和國。這極低的速度,或許羅馬人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給以消除,可是又出現了其他的非他們自己所能控製的力量了。

高盧人南下,馬略進行軍事變革,因為他不進行改革,他的軍隊的實力便不足以對抗高盧人,他所缺的不是士兵的素質,而是士兵的人數,這樣一來,大量的奴隸和無產者加入了部隊。我無意要貶低他們,而是認為他們沒有受過高尚的教育,他們做壞事的動機更大,他們打敗仗的成本更低,因為他們本無什麼可以失去的,他們不似原來的羅馬士兵都是有田有地的人。他們更願意跟隨將領,而使元老院和人民大會成為擺設,原因就在這些沒有自由精神的人完全是為了將軍們在金錢收入上的承諾而加入軍隊,你若說他們是為了祖國,他們自己也不會相信。

這一步步的戰爭選擇的規則在底下暗暗地運行,一刻不能停止,開始若是將軍有共和的精神或是軍隊的各層的首領有古典的自由精神,那麼部隊的精神或許能夠完好。然而,局勢已經是他們自己不能控製,因為羅馬人內部出現了問題。這問題,並非原因而是戰爭選擇的結果在國內造成的局麵,先是蘇拉和秦納[1]、馬略為敵,然後是愷撒、龐培和克拉蘇[2],再後來是屋大維、安東尼和雷必達[3],他們互相宣告為敵、相互殘殺,要知道任何一派的優秀分子都被殺死了,剩下的是一些溜須拍馬、無能無德、善於權術以及身體孱弱之輩。戰爭選擇的機器猶以內戰最有效率,大量的東方人,甚至未希臘化的民族,還有大量的奴隸占據了羅馬,插入那些優秀人物曾經所處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