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劉邦國宴(1)(1 / 1)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漢書》記為二月甲午),劉邦即皇帝位於汜水(今山東曹縣),國號“漢”。先定都洛陽(今河南洛陽),不久遷到長安(今陝西西安)。

在長安城的未央宮中,新帝劉邦正在大宴群臣。正在宴會漸入佳境的時候,皇帝的老部下們開始大呼小叫,放浪形骸,更有甚者拔劍擊柱,用酒精和美食宣泄著自己激動的情緒。

刀頭舔血的暴徒當然毫無教養可言,但是另一方麵,新王朝也並沒有樹立自己的製度與威嚴。出身布衣的皇帝猛然醒悟到,自己距離至尊無上的統治地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宴會後,儒生叔孫通向劉邦獻言,儒家思想雖然不能攻城掠地,但是儒的理論卻很適合用來建立製度,願意到孔子的故鄉魯國去征召儒生,與弟子一起製定上朝的禮儀(夫儒者難以進取,可與守成。臣願征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

這個建議被劉邦采納,禮成之後群臣按照叔孫通製定的宮廷禮儀進行新年朝會。關於這次朝會,史書上有詳細的記載:天亮時,由謁者掌禮,來訪者依次進入殿門:宮中設有車騎、步卒、守衛,以及兵器、旗幟等。殿上傳言「趨」,殿下數百人入殿:功臣、列侯、將軍及其它軍官在西列隊,向東而立;文官自丞相以下在東列隊,向西而立。

於是皇帝乘輦出房,百官手執幟而傳警,引諸侯王以下至領六百石薪金的吏員依次奉賀。自諸侯王以下,各人無不肅然起敬。禮成後開始酒會,宮內侍從坐在殿上,全部伏下,以來賓尊卑依次敬酒。九觴酒後,謁者宣布「罷酒」。禦史在場內執法,見到不依禮儀的人便立刻把他帶走。禮朝賀儀式氣氛嚴肅,秩序井然,沒有人敢喧嘩失禮(自諸侯王以下莫不震恐肅敬,無敢嘩失禮者)。

儀式畢,劉邦感慨道,我今天才知道當皇帝的滋味啊!(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

劉邦對這次朝會非常滿意,他隨即委任叔孫通為太常,賞賜黃金五百斤。在漢代,太常為九卿之首,地位非常崇高,是掌管國家之天地、神隻、人鬼之禮,吉凶賓軍嘉禮以及玉帛鍾鼓等文物的官員。

與叔孫通一起製定儀禮的的儒生,劉邦也一並“悉以為郎”、“皆以五百金賜諸生”。這樣,大量的儒生進入到西漢官吏的隊伍。後來劉邦又任命叔孫通為太子的老師(高帝徙通為太子太傅),令自己的繼承人掌握儒家的理論。

漢帝國十二年十一月,劉邦自淮南回長安。過山東曲阜,以太牢祭孔子。所謂太牢,指祭祀的時候將牛羊豕(豬)三牲全部備齊,是最高規格的祭品。

劉邦以太牢之禮祭孔子墓並封孔子九世孫世襲為奉祀君,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祭孔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