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硬兼施

漢,是帝國製度成功的實踐者。這個王朝享國達四百多年之久,在公元前後各經曆二百年,全盛時期國內人口約六千萬,勢力範圍和現今中國的疆域麵積相當,在世界上唯有同時代的羅馬帝國可以相提並論,在曆史上則隻有後期的大唐帝國可以並駕齊驅。這是一個曆來被中國史家和作家極度恭維的朝代,它甚至被視為我們民族的代表和象征(漢人、漢語、漢字、漢學)。它創造的典章製度被多個朝代沿用,它留下的文化遺產至今讓人歎為觀止。就連當時北方的匈奴人,也深受漢文化之影響,姓漢姓,說漢語,讀諸子百家書,後來起兵反晉時還以“光複漢室”為號召。漢的輝煌,由此可見一斑。的確,這是一個曆史上第一次真正做到了高度集中統一的王朝,也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由平民創造的功業。平民執政而非貴族世襲,恰是帝國不同於邦國之處。由是之故,我們寧肯把秦看作帝國製度的預備階段和見習階段,而把漢看作真正的“第一帝國”。

奇怪!秦為什麼失敗,漢為什麼成功?

西漢初年的統治者一定想過這個問題。他們一定會苦苦地思索:秦王朝為什麼會如此短命?結論是“仁義不施”。幾乎所有人都認為,秦王朝實行的是“暴政”。它甚至因此而被稱作“暴秦”。所謂“暴”,包括它的橫征暴斂,包括它的焚書坑儒,包括它的濫殺無辜,也包括它的苛法酷刑。秦代執法既嚴,行刑亦酷,而且名目繁多。比如律當族滅者,要先黥(又叫墨刑,即在犯人臉上刺字塗墨)、劓(割掉鼻子)、刖(斬去腳趾),然後活活打死,再砍下腦袋,最後在刑場上當眾剁成肉泥,簡直就是慘無人道。中國有句成語,叫“殷鑒不遠”。殷鑒,就是殷商滅亡的教訓。殷鑒尚且不遠,何況乎秦?自然是前車可鑒。

現在看來,秦的所謂“暴政”,一半是因為不得已,一半是因為不高明。所謂“不得已”,就是在那個其實還有野蠻遺風的時代,如不采取高壓血腥手段鎮壓反對派,靠戰爭建立的新政權和新製度就無法立足。所謂“不高明”,則是如我們在前一章所指出,大秦王朝的統治者雖然將中國從武力社會導入了權力社會,卻還沒有學會正確和嫻熟地使用權力。權力是一種“非典型暴力”。它並不需要動用暴力就可以實現自己的目的,甚至實現依靠暴力無法實現的目的。唯其如此,社會支配資源和分配財富的方式,才終究要從使用武力(典型暴力)走向使用運作成本較低的權力。而且,正因為權力是一種“非典型暴力”,所以,在帝國時代的所謂“承平時期”,就會有一種溫文爾雅的情調和安定祥和的氛圍。同樣,善於使用權力者,也用不著輕易動武,露出殺機。漢王朝統治者的高明,就在於他們把“硬打壓”變成了“軟控製”,成功地實現了從武力社會向權力社會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