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朱由檢斷然拒絕了李自成的最後通牒。
從新年開始,崇禎皇帝心急如焚,寢食難安。麵對咄咄逼人的農民軍,他手中的牌並不多。明朝在南方有舊都南京,崇禎皇帝可以遷都南京,但他害怕承擔喪失北方領土的罪責,剩下的就隻能困守北京了。但是怎麼守呢?崇禎皇帝最大的王牌就是東北寧遠總兵官吳三桂。吳三桂手裏有一支人數超過一萬的鐵騎。這是明朝賴以抵抗東北清軍勢力的鋼鐵長城。正因為如此,關寧鐵騎經曆戰火洗禮,戰鬥力強大,非關內軍隊可比;也正因為如此,崇禎皇帝猶豫是否要調吳三桂回師,但失去抵抗的清軍騎兵就會湧入關內。
幾天後,李自成對北京城完成了合圍。當天,“黃沙障天,忽而淒風苦雨,良久,冰雹雷電交至,人情愈加惶惑”。崇禎已經顧不上抵抗關外的清軍鐵騎了,十萬火急地令山海關沿線明軍撤入關內勤王。
拿到聖旨,吳三桂唯有苦笑。在他看來,回軍勤王的最佳機會已經錯過了。放棄關外可以,勤王也可以,但並不是說想回軍就能回軍的。關寧鐵騎官兵基本是遼東人士,現在要全軍調撥北京,光動員就需要幾日時間。再說,吳三桂所部是明朝長城沿線各州縣的依靠,現在要撤退了,必然引起騷動。關外各州縣官府、百姓知道消息後都亂哄哄地要隨軍撤退回關內——他們不希望無依無靠,更不願意成為拖著辮子的滿洲人的奴隸。結果,吳三桂所部的關寧鐵騎,裹挾著遼東大小官員、官役、百姓,共約十萬人,緩緩南撤。吳三桂的大部隊撤進山海關後,逐步南移至昌黎、灤州、樂亭、開平一帶,日益接近北京城了。
遺憾的是,李自成搶在吳三桂之前進入了北京城。3月18日,農民軍對北京發起總攻。一夜之間,北京外城就被攻破。19日,李自成率軍從承天門進入北京城。對吳家恩重如山,對吳三桂寄予厚望的崇禎皇帝朱由檢跑到煤山(今景山),悲涼地上吊了。
大明王朝結束了,一個新王朝的建立還需要多少時間呢?
天下的局勢是這樣的:大順國的李自成勢力占領了中原大部分地區和京城、滿族人在盛京已經稱帝並建立了清朝、在南方有明朝殘留勢力和張獻忠等其他農民起義軍。李自成是公認的新王朝皇帝的頭號熱門人選,他的大順朝也正在招降納叛,接收江山。但是清王朝的大軍具有同李自成爭奪天下的實力,而阻隔在兩者之間的就是吳三桂那一大攤子人。
原本成不了一方勢力的吳三桂,因為特殊的情勢,成為平衡天平的關鍵籌碼。
吳三桂聽到崇禎皇帝上吊的第一個反應,不是號啕大哭,為崇禎皇帝發喪,而是思考如何自保。南方是如日中天的李自成大軍,投向李自成的原明朝居庸關總兵唐通,已經奉李自成的命令占領了山海關,截斷了吳三桂的退路。如今,吳三桂首先要考慮的是避免與李自成作戰。那麼,他該如何與李自成相處呢?
李自成已經建立了大順王朝。大順王朝對吳三桂很重視,確切地說是對吳三桂手裏的關寧鐵騎很重視,一心想招降吳三桂。李自成讓吳襄、陳圓圓分別寫信勸降,還派人給吳三桂送去了四萬兩軍餉。投向大順王朝成了吳三桂最順理成章的選擇。盡管新王朝曾經是自己的敵人,盡管新王朝逼死了崇禎皇帝,但如果把它看做是又一次的改朝換代,吳三桂心裏就坦然多了。當年太祖皇帝朱元璋還是乞丐出身呢,李自成好歹還是驛卒出身,對著他磕頭也不算屈辱。於是,吳三桂及其部下宣布投降李自成,等待新王朝接收了。
而就在關內大亂的同時,掌握清軍實權的多爾袞乘機收取了關外地區,並決定大舉伐明。清軍的思路是清晰的,就四個字:趁火打劫。他們決定趁明王朝自顧不暇,能撈多少好處就撈多少。清軍沒有想到,明軍那麼不經打,4月初就得知大順軍攻克北京、明廷覆亡的消息。多爾袞馬上決定“擴大趁火打劫的規模”,其中的關鍵就是要在大順軍站穩腳跟之前,迅速出兵。這還隻是一個強盜計劃。多爾袞之所以沒有更大的野心,比如占領原來明朝的華北地區或者幹脆取明朝而代之,是因為連他自己都不相信新成立的清朝具有那樣的實力。與連地上千裏、人口千萬計的明朝比起來,清朝偏居遼東一隅、人口不滿百萬,它與明朝的戰爭就像是老鼠與大象的戰爭。老鼠能吞掉大象嗎?多爾袞不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