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圓圓曲——清軍入關和陳圓圓的身世之謎(2)(1 / 2)

多爾袞命令國內70歲以下、10歲以上的男丁全部從軍,幾天後就匆忙“統領滿洲、蒙古兵三之二及漢軍恭順等三王、續順公兵,聲炮起行”。時間就是勝利啊,得趕緊趁關內的漢人新王朝建立前多去攻城略地、搶占人口。

後來有人說,當時清軍就立誌要滅亡明朝,統一中國。這樣的計劃肯定會嚇多爾袞好幾跳的。也許,清軍的統治者有統一中國的大誌,但是當時他們根本不敢相信這麼一次倉促的起兵能夠一戰定乾坤。而阻擋著他們去路的吳三桂,也根本沒有與清軍接洽——多爾袞也沒派人與吳三桂接洽。他們是夙敵,多次在戰場上殺紅了眼。

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很厲害,如果與它糾纏,清軍就達不到趁火打劫的目的了。所以,多爾袞采納了降清的原明朝大學士洪承疇的建議,避開山海關,計劃在薊州、密雲之間挖開長城,攻入關內掠奪。

於是,清軍朝著山海關以西進軍。這時,曆史送給了多爾袞一個巨大的機遇:山海關的大門敞開了。

大門是吳三桂自己打開的。為什麼曆史會發生如此戲劇化的轉折呢?吳三桂換了一副腦子了嗎?有關吳三桂獻關降清的最權威記載是《明史》:“初,三桂奉詔入援,至山海關,京師陷,猶豫不進。

自成劫其父襄,作書招之,三桂欲降。至灤州,聞愛姬陳沅被劉宗敏掠去,憤甚,疾歸山海,襲破賊將。”

這段記載有兩個要點:

第一,吳三桂起初答應了大順王朝的投降,並且已經帶兵走上歸降之路了。看到大勢已去,實力遠遜於李自成農民軍的吳三桂投降了新朝大順,是很自然的選擇。這也是絕大多數明朝官員的做法。當時在北京的明朝官員有近四萬人。城破之時,慷慨赴死的隻有三十餘人。絕大多數人抱著在新朝做新官的態度迎接了起義軍。盡管之後起義軍在京城內鎮壓官紳,依然有明朝舊官自我安慰說,當初洪武皇帝(朱元璋)剛得到天下的時候,也是這樣做的。

第二,它把吳三桂降而複叛的原因歸結為愛妾陳沅(即陳圓圓)被農民軍大將劉宗敏掠去了。舉著白旗的吳三桂大軍走到灤州的時候,見到一位從北京逃脫的家人,知道愛妾陳圓圓被他人搶走。奪妻之恨讓吳三桂勃然大怒,率軍掉頭反攻山海關,奪取關隘後,全軍為崇禎皇帝戴孝,以明朝殘餘自居,走上了與李自成兵戎相見的道路。

後人常說,當吳三桂聽到留在京城的家眷的遭遇後,衝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為?”遂投降了清軍與農民軍開戰。

清初的大詩人吳梅村在《圓圓曲》中寫道:“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說的就是這件事。於是,人們習慣於把吳三桂的叛變看做是“衝冠一怒為圓圓”。

吳三桂的這個反複,不能完全歸咎於農民軍搶走陳圓圓。久經沙場、宦海沉浮的吳三桂斷然不會因為一個女人,拿名節、軍隊乃至國家命運來賭氣。一開始,吳三桂就不是死心塌地地投降李自成,隻是為了自保。但是起義軍做法太過激了,先是扣押了吳襄,再是搶走了吳三桂心愛的陳圓圓。吳氏家族的利益已經受到了極大損害,吳三桂還沒投降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悲慘遭遇。他很自然想到明朝殘餘還控製著淮河以南地區,包括數十萬軍隊和舊都南京。鹿死誰手,還不一定呢。如果自己能在山海關配合南方剿滅李自成,那就是再造明朝的大功臣了。主客觀兩方麵原因,促使吳三桂回師山海關。

有人說,吳三桂想做“石敬瑭第二”,他要用山海關向清朝換取榮華富貴。這是不對的。吳三桂的確主動和多爾袞聯係了,他的如意算盤是借助清朝鐵騎來抵抗農民軍的進攻——李自成的軍力實在太強了,吳三桂必須借助外力。清朝官方說吳三桂是“遣人東乞王師”。

可見,清朝也承認吳三桂最先是來接洽“求援”的,而不是投降。在信中,吳三桂坦言要複興明朝,請清朝出兵相助。他說:“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門,滅流寇於宮廷,示大義於中國。則我朝之報北朝豈惟財帛,將裂地以酧,不敢食言。”吳三桂誇口事成之後報答清朝的除了財富,更不惜割讓土地。

李自成獲悉吳三桂叛變,意識到情況嚴重,一麵以吳襄的名義寫信規勸吳三桂,麻痹敵方;一麵做好武力解決的準備,出兵平叛。他很快親率近10萬大軍,對外號稱20萬,撲向山海關。向山海關進發的農民軍裹脅著明朝太子朱慈烺、永王、定王、晉王、秦王和吳襄。

在封建倫理上,依然以明臣自居的吳三桂很難抗拒這樣的陣勢。在大順軍的猛烈進攻下,吳部大敗,幾乎被壓縮在長城一條線上,局勢危如累卵。

李自成此舉推動了吳三桂由向清朝“借兵”轉為“投降”。

不管吳三桂有沒有料到李自成這麼“重視”自己,他已被壓製得動彈不得,接近身敗族滅的厄運。危急時刻,出使清朝的使節帶回了“救命稻草”:清朝同意出兵,但不是“借師”而是要求吳三桂先接受清朝“平西王”的封號才出兵。也就是說,清朝不把吳三桂當做對等的合作夥伴,而是要他接受收編,做清朝的奴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