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則資料提到了陳圓圓不受歡迎。李介立《天香閣筆記》記載:
平西王次妃陳氏,名沅,武進奔牛人。父好歌曲,傾貲招善歌者與居,家居常數十人,日夜謳歌不輟,以此破其家……父死,失身為妓。予邑金衙道貢二山之子若甫,往金華省父,出滸關,見之悅,輸三百金贖之歸,室人不容。二山見之曰,此貴人,縱之去,不責贖金。田皇親覓女優於姑蘇,得沅歌舞冠一時……會平西鎮滇中……移檄江南,為訪其母兄,撫按下之武進,榜於通衙……沅聞母兄至,擁侍女百餘騎出廊來迎,其母耄年,見虜裝飛騎至,已惴惴矣。及相見,沅跳下馬,抱母而泣,母不知為己女也。驚怖死,久之乃醒。由是不樂居府中,數請歸,平西乃厚貲遣之。
這個李介立是明朝遺民,江陰人,對明末清初時事特別留心。文中提到的“貢二山”叫做貢修齡,是萬曆四十八年進士,明末曾在金華等地為官。這些史料說陳圓圓的哥哥和母親在明末清初的亂世中一直生活在故鄉,被陳圓圓請到雲南享福,結果稱消受不起,堅持回故鄉。到底是老人家不習慣雲南的風俗習慣呢,還是不願意和大漢奸住在一起,忍受世人的辱罵呢?
吳三桂的結局我們都清楚。他被欲望和政治現實擊垮,在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起兵叛清的吳三桂稱帝,國號大周。同年秋,吳三桂在長沙病死。其孫吳世璠繼位,退居雲南。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昆明被圍,吳世璠自殺,餘眾出降。陳圓圓不知所終。
魂歸何處
一
1983年,貴州岑鞏縣縣委宣傳部的黃部長接到貴州省文化局轉發的國家文物局關於編寫《中國曆代名人名勝錄》的通知。通知明確要求搜集名人逸聞逸事,點明岑鞏縣注意搜集與思州(岑鞏古稱呼)有牽連的吳三桂、張三豐、田佑恭和李白等人的資料。
黃部長接手這項任務,第一次前往本縣的馬家寨調查,希望搜集陳圓圓的逸聞、找到傳說中的墓地。為什麼要去馬家寨呢?因為馬家寨是吳三桂子孫的聚居地。馬家後人為紀念護送陳圓圓的大將馬寶,將居住地取名馬家寨。他們極可能知道陳圓圓的後事。
黃部長沒有想到馬家寨的吳三桂後人並不配合工作。他們全都拒絕談論祖先的後事,尤其是對他們稱之為“陳老太婆”陳圓圓的墓地諱莫如深。黃部長等人幾經周折,也沒能得到陳圓圓墓地的信息。
吳三桂後人的不配合有他們的理由。“老祖宗吳三桂兵敗後,想留下吳家之根。後世子孫為免遭誅滅九族,逃難隱藏,才世代隱居此處。族人不願‘出賣祖宗’。”
就在調查陷入絕境的時候,一個細節讓整件事情“柳暗花明”。
黃部長在調查過程中,在馬家寨一名吳三桂後人的一處墓碑上,無意間發現了一副奇怪的對聯:“阭姓於斯上承一代統緒,藏身在此下衍百年箕裘”。其中的“阭”字到底是什麼字呢,是不是“阮”或者“院”字的錯別字呢?而且這副鄉間的對聯是什麼意思呢,又隱含著什麼?黃部長等人的誠懇執著打動了吳家後人。經過反複做工作,吳三桂的一個直係後人終於配合了縣裏的尋訪工作。老人說“阭”字是“隱”字的簡化,是吳家人自己造的,字典上沒有這個字。這個字表示後世隱藏此處。在吳家後人的幫助下,調查者得以在寨右邊的山凹上找到了不起眼的“陳老太婆”陳圓圓的墳墓。
陳圓圓的墓地前立著一塊清朝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立的很不顯眼的小石碑。碑腳已被泥土掩埋,上麵有一塊山字形的碑帽,左邊有一塊石夾柱,右邊的那塊石柱已經不知去向,隻好用石頭壘砌撐起。碑上陰鏤“故先妣吳門聶氏之墓位席。孝男:吳啟華。媳:塗氏。孝孫男:仕龍、仕傑。楊氏。曾孫:大經、大純……皇清雍正六年歲次戊申仲冬月吉日立”。整塊碑文都是繁體字,隻有一個簡化的“聶”字。難道說這個“聶氏”就是陳圓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