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憶美人——愛不由己和順治帝的出家之謎(1)(1 / 2)

愛情傳說

福臨6歲當皇上,7歲在叔父攝政王多爾袞鐵騎的護衛下入關統一了天下,之後長期在多爾袞和生母孝莊太後的管教之下生活。雖然隻是個小孩子就當了天下之主,但福臨的生活並不如意。

福臨登基之初年紀很小,正是貪玩的時候,母後的管教卻非常嚴格。清晨起床讀書做功課,然後上朝聽朝堂議政,晚上請安睡覺,順治小皇帝的一天安排得滿滿當當。母後孝莊太後的生活也不如意,孤兒寡母兩個人要應付朝野的明槍暗箭,又要壓製聲名顯赫的攝政王多爾袞。她把希望都寄托在了兒子福臨身上,希望兒子能成長為一位強大、勤政又聰敏的偉大帝王。所以,孝莊太後對福臨的管教之嚴格,可想而知。

小孩子不知道大人的苦心,加上孝莊和福臨母子倆缺乏深入交流(孝莊太後太忙了),福臨開始在心中埋怨母親。這種埋怨進而演變成了隔閡,影響了順治皇帝和孝莊太後的關係。

終於,在婚事問題上,順治皇帝和孝莊太後的矛盾公開化了。

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虛歲14歲的福臨到了可以迎娶皇後的年齡。孝莊太後給兒子安排了一個新娘:蒙古科爾沁部的博爾濟吉特氏。這個博爾濟吉特氏是孝莊太後的侄女。孝莊太後安排侄女做皇後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在宮廷中多一份助力,增強自己的勢力。

當年8月,順治冊立博爾濟吉特氏為皇後。小皇後從小嬌生慣養,在馬背上長大,性情張揚;福臨從小謹慎生活,醉心孔孟之道。福臨夫妻倆性格不合,時常發生口角。

後來順治實在受不了了,吵嚷著要廢黜皇後。孝莊太後大驚,自然是百般阻撓。最後,順治皇帝不顧反對,繞開母後,要大學士馮銓查閱並奏報前朝廢後的曆史故事。順治廢黜博爾濟吉特氏的意思很明顯了。當馮銓等大臣得到了孝莊太後的“關照”,反問順治廢後的理由時,順治皇帝大怒,指斥“皇後無能”。禮部尚書胡世安等18人分別具疏力爭。順治皇帝力排幹擾,強硬地讓諸王大臣會議討論廢黜皇後事宜。諸王大臣會議提出了一個折中方案:暫緩廢後,皇後博爾濟吉特氏仍居中宮。順治堅持己見,奏報孝莊太後,要求廢掉皇後。事情到了這一步,孝莊太後也不好公開挽回了。最後,孝莊下懿旨,降皇後為靜妃。事情就這麼結束了。

孝莊太後並沒有放棄,又在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給兒子安排了第二個皇後。這位皇後同樣來自蒙古科爾沁部,還是博爾濟吉特氏,當時隻有14歲。孝莊先安排她來做王妃,兩個月後讓順治冊封為皇後。不用說,孝莊太後又安排了一個親戚來做皇後,目的還是和原來一樣:政治鬥爭險惡,多一個自己人就多一份力量啊!可惜,順治和第二位博爾濟吉特氏還是性格不合。順治對婚姻不自由非常不滿,婚後不久就訓斥了新皇後。好在第二位博爾濟吉特氏性格圓通,頗能委曲求全,孝莊太後則一開始就強硬支持新皇後,順治這才沒有再廢掉皇後。

至順治駕崩,第二位博爾濟吉特氏穩居皇後之位。順治死後,博爾濟吉特氏又活了56年,直到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才病逝,享年77歲。

在博爾濟吉特氏委屈圓通的時候,順治遇到了真正讓他心動的女人,就是董鄂妃。

順治皇帝對董鄂妃寵遇有加,可這位董鄂妃的身世卻是清史的一樁疑案。

《清史稿·後妃傳》說董鄂妃出自棟鄂氏,內大臣鄂碩之女,“董”是“棟”的漢音。董鄂妃約在18歲時入宮,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被冊立為賢妃,後又被加封為皇貴妃。這樣的記載不可謂不清楚,可惜後人一般都不相信這段記錄。

許多曆史學家根據當時傳教士湯若望的記錄和旁證,對董鄂妃的入宮作出了“具體描述”:董鄂妃原來是福臨異母第十一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妃子。這個博穆博果爾年紀輕輕,毫無功績,卻在順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突然飛黃騰達,被封為親王。人們相信他的王妃董鄂氏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據說董鄂氏不僅長得漂亮,而且聰明過人、善解人意,被順治皇帝看上後,兩人恩愛了起來。不想,此事被博穆博果爾發現了。回家後,董鄂氏遭到夫君的斥罵。事情鬧大了,董鄂氏哭了,順治也惱了。博穆博果爾的突然榮升,被認為和這則被揭開了的“緋聞”有關。博穆博果爾於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7月暴亡,不知道是激憤而死,還是自尋死路。為丈夫服喪期滿後,董鄂氏就被迎娶進了紫禁城。整件事情弄得類似當年唐高宗迎娶父親唐太宗的才人武則天,唐玄宗霸占兒媳婦楊玉環的傳奇故事。

在民間,人們既不相信《清史稿》的說法,也不認同曆史學家的考證。民間說法是董鄂妃就是江南名妓董小宛。這個說法從清朝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