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宛,生於明朝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從小因家境貧寒墮入娼門,後來成為秦淮名妓。她和陳圓圓年代相同,經曆也類似,同列“秦淮八豔”。明朝末期,烽火連天、生靈塗炭,秦淮河兩岸照樣鶯歌燕舞。歌姬舞女依舊翩翩起舞,書生公子們還是以激流清議,追求聲色為時尚。在一片吳儂軟語、滿桌美味佳肴中,歌姬有“秦淮八豔”,風流倜儻的公子哥兒們也被評出了“江南四公子”。來自揚州如皋的冒襄(字辟疆)就有幸入選了。冒襄出身書香門第,家境殷實,文采飛揚,又懂得憐香惜玉。他科舉考試不太順利,但考場失意,情場得意,很“博愛”,和許多歌姬舞女詩書往來、眉來眼去。
秦淮河兩岸從來不缺才子佳人的故事。董小宛第一次見到冒襄,就鍾情於他。可惜當時冒襄玩興正濃,和當時多名美女傳出緋聞來,據說還有陳圓圓。後來陳圓圓被外戚田畹買到北京去了,開始了另一段故事。董小宛則好不容易逃脫了田氏的搜羅,決心從良,結束賣笑為生的日子。終於在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也有說是崇禎十二年的),董小宛在姐妹和恩客的財力支持下為自己贖身。一艘花船載著名妓董小宛,來到了冒府。冒襄閱遍天下美色後,最終被董小宛感動了,娶董小宛為妾。婚後,二人感情真摯,相敬如賓。冒襄文采風流,卻不拘小節,又不善理家。冒家有園池亭館之勝,冒襄很喜歡在家裏招待賓客,滿足那種人文薈萃、四海來賓的感覺。冒家客無虛日,終於家道中落,冒襄“怡然不悔也”,和董小宛隱居不出。
冒襄和董小宛兩人將隱居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兩個人都有很深的文學修養,情感細膩,把瑣碎的日常生活過得浪漫美麗,饒有情致。
清晨,兩個人去收集花瓣柳葉尖上的露水,然後花一個上午來煮水泡茶,再花一個下午來吟詩品茶;到了晚上,董小宛運用巧思妙想,把平常的食材做出各種雅致的菜肴來;深夜,董小宛會靜觀皎潔的月光透進窗子在房間裏移轉。
平靜美好的生活很快被清軍入關給破壞了。冒襄不願意降清,又不敢參與抗清,就帶著董小宛踏上了流亡寄寓之路。如皋的冒府在戰火中毀滅,冒襄夫妻守節,誓不降清。
南下的清軍統帥洪承疇素聞“秦淮八豔”之名,占領江南後要搜羅這些美女。董小宛在戰亂中沒有了音訊,人們就說董小宛被洪承疇搜羅走了,進獻入宮了。也有說董小宛是被豫親王多鐸俘獲,送入宮的。清初的大詩人吳梅村寫了八首詩,題“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其中就有:“亂梳雲髻下妝樓,盡室倉黃過渡頭。鈿合金釵渾棄卻,‘高家’兵馬在揚州”;又有“欲吊薛濤憐夢斷,墓門深更阻侯門”。
人們相信這是委婉地說董小宛的去處。而冒襄本人也在《影梅庵憶語》中寫道,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3月底自己夢見董小宛被人搶去,並說董小宛在同一夜裏自己也夢見被人搶走了。由是,人們更相信董小宛在清兵入關後,被搶入皇宮,成了順治的寵妃董鄂妃。
民間傳說富含悲劇色彩,情節曲折,可惜不是真的。首先,真實的董小宛死於戰亂中。江南陷入戰亂,冒襄、董小宛二人顛沛流離,相依為命。董小宛勞累過度,於順治八年(1651年)正月病死,時年28歲。冒襄悲傷欲絕,把愛妾安葬在如皋影梅庵。曆代文人多有憑吊。而晚年冒襄以寫字賣文為生,因為堅守氣節而聲名鵲起。其次,清廷規定滿漢不通婚,更不會允許順治皇帝迎娶漢族女子董小宛了。
對於從江南送來的陌生女子,孝莊太後和朝野大臣肯定會群起攻擊的。在這點上說,董小宛不可能是董鄂妃。第三,順治皇帝和董小宛年齡相差過大。兩人相差14歲,董小宛去世時順治皇帝僅14歲。
董小宛去世的時候,順治皇帝剛好迎娶他的第一位皇後。
綜上所述,順治皇帝和董小宛的愛情傳說僅僅是傳說。董鄂妃和董小宛是一南一北兩個不相關的人物。關於董小宛被清軍擄掠入京的傳說就和同期盛傳的多爾袞和孝莊太後的婚事一樣,都興盛於江南。南方對明朝的滅亡和清兵的蹂躪最接受不了,反清意識最嚴重。
清朝嚴厲鎮壓了南方的反抗,南方的文人就從思想觀念上繼續反清。
這方麵就包括在清朝皇室的生活問題上製作了許多“傳說”,比如說了許多多爾袞和孝莊皇後的壞話,說了洪承疇等人擄掠名妓董小宛的故事,等等。這些故事,當事人不可能留下記錄,而且許多事情原本就是皇室忌諱的,即使有相關的事情也不可能被記錄下來。這也為明末清初盛產傳說創造了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