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憶美人——愛不由己和順治帝的出家之謎(2)(1 / 3)

家庭不幸

我們再來看順治和董鄂妃相遇後的恩愛生活。

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10月,董鄂氏生下一位皇子。這是順治的第四個兒子。但小皇子在3個月後就夭折了。這件事對順治皇帝和董鄂妃的打擊太大了。順治帝追封這個兒子為榮親王,在兒子的墓碑上刻著:“和碩榮親王,朕第一子也。”這裏的“第一子”不是年齡上的第一個兒子,而是心目中的第一子。順治皇帝最珍愛董鄂妃的兒子,最看重這個兒子。愛子夭折,讓生活本已不順的順治皇帝心裏更加不順了。

這時候,佛教進入了順治的精神世界。佛教始終是生活不順者的精神良藥,非常適應順治當時的需要。順治皇帝召見了著名和尚憨璞性聰。順治問:“從古治天下,皆以祖祖相傳,日對萬機,不得閑暇,如今好學佛法,從誰而學?”憨璞性聰回答:“皇上即是金輪王轉世,夙植大善根、大智慧,天然種性,故信佛法,不化而自善,不學而自明,所以天下至尊!”和尚的回答很討巧,順治皇帝信以為真。既然自己有慧根,就好好學佛吧。順治學佛後,與當時名僧交往密切,其中最受順治信任的是浙江和尚玉林琇。順治一度拜玉林琇為師,從他那裏得了“行癡”的法名(一說是順治皇帝自己取的)。玉林琇引薦了木陳忞、玄水杲、茆溪森等和尚與順治皇帝來往。順治皇帝都以禮相待,一起討論佛法,請教疑難。

慢慢的,順治皇帝產生了出家的念頭。他在西山慈善寺牆壁題詩雲:“十八年來不自由,江山坐到幾時休?我今撒手歸山去。管他千秋與萬秋。”順治還曾對木陳忞說:“朕於財產固然不在意中;即妻弩黨亦風雲聚散,沒甚關係。若非皇太後一人掛念,便可隨老和尚出家去。”他對江山、財富、妻妾都看開了,一切都是過眼煙雲而已,已經留不住他了。可是順治對生母孝莊太後還有留戀,覺得得盡到孝道,所以還沒有出家。

董鄂妃也跟著順治皇帝信佛學佛,但佛學的力量還是沒有醫治好她的喪子之痛。兒子夭折的打擊損害了董鄂妃的健康,她的病情逐漸惡化。順治皇帝著急了,采取一切措施,力圖挽回愛妃的生命。他詔示天下,遍尋名醫;派大臣廣祀百神,大赦天下,還親自到西山碧雲寺為董鄂妃祈福。不幸的是,董鄂妃還是在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8月逝世了,年僅22歲。

於是我們看到了這樣的一幕,順治皇帝痛不欲生,不顧一切地尋死覓活。宮人不得不晝夜看守著他,防止皇上自殺。

順治皇帝輟朝五日,追封董鄂妃為“端敬皇後”。他為董鄂妃大辦喪事,在景山建水陸道場;命全國服喪,官員一月,百姓三日。順治皇帝親撰行狀,說董鄂妃對皇太後“奉養甚至,左右趨走,皇太後安之”(實際情況是董鄂妃和孝莊太後的關係很緊張);說董鄂妃“事朕,候興居,視飲食服禦,曲體,罔不悉”(這是實際情況);說董鄂妃“至節儉,不用金玉,誦四書及易,已卒業;習書未久,即精”(董鄂妃的確知書達理)。

悲哀過度的順治還下了兩道過分的命令。第一是命令上至親王下至四品官的所有官員,還有公主、命婦齊集哭靈。不僅要哭,還要哭得悲傷,“不哀者議處”。孝莊太後不讚成。她對董鄂妃的死就沒有順治那麼悲傷,難道還要處置太後?最後在孝莊太後的堅持下,順治收回成命。順治怕董鄂妃在另一個世界沒有人服侍,想把原先伺候董鄂妃的太監、宮女30餘人悉行賜死。在大臣們的勸阻下,這條“人殉”命令才沒有被執行。

因為董鄂妃信佛,遺體要火化,就由茆溪森和尚在景山主持董鄂妃的火化儀式,順治親自為董鄂妃收取骨灰。

董鄂妃的死,成了順治皇帝鬱悶壓抑生活的最後一根稻草。愛妃故去,順治皇帝覺得塵世已經沒有可以留戀的了——包括不喜歡董鄂妃的孝莊太後也不值得留戀了。他的思想越來越消沉。

我們看順治皇帝的一生,“不幸”是個關鍵詞。福臨一出生就是父親皇太極眾多兒子中的一個,而且是庶出的小兒子。他本不受父皇喜愛和宗室吹捧,卻在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突然成了大清朝的皇帝。當年,清太宗皇太極突然逝世,引發激烈的皇位之爭。最有希望得到皇位的是福臨的大哥、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和福臨的十四叔、睿親王多爾袞。雙方劍拔弩張,各拉起一幫人來鬥得死去活來。鬥爭的結果是福臨作為一個折中人物得到了兩派的認可。年僅6歲的福臨就成了順治皇帝。這造成了他一生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