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臨的皇位是僥幸得來的,所以他在位後要“還利息”。一方麵是放棄自己當皇帝,支持福臨的叔叔多爾袞在福臨皇帝生涯的前7年出任攝政王,把持軍國大政;一方麵是臨危出馬、拉攏多爾袞擁戴福臨的生母孝莊太後。孝莊太後為了兒子當上皇帝、當好皇帝,付出了太多太多,所以把巨大的期望值壓在了福臨的身上。在內外兩個強勢人物的注視之下,順治的皇帝生涯是苦悶、無助和沒有樂趣的。
攝政王多爾袞對福臨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陰影。多爾袞把持朝政後,一度以“皇父攝政王”自居,粉墨登場扮演了許多應該由順治扮演的角色。在多爾袞一黨的監視下,福臨甚至連見孝莊太後都沒有充分的自由。民間盛傳孝莊太後和多爾袞曖昧不清的“傳說”,愈來愈盛,最後傳到了順治的耳朵裏。順治皇帝的難堪之情,可以想象。謝天謝地,攝政王多爾袞在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暴亡,年僅39歲。
順治皇帝隨即在第二年正月親政。第二個月,順治就對多爾袞進行反攻倒算,給多爾袞追加了十大罪狀,抄沒家產,削其封典,撤其享廟,誅其黨羽。
對多爾袞,順治可以“痛打落水狗”。但對生母孝莊太後,順治卻無計可施。孝莊太後為了兒子順治,忍辱負重,付出了許多,順治對母親的這一點很感激。可孝莊的強勢,幹涉了順治的權力、童年、少年、日常生活和婚姻幸福。順治很不滿,卻無計可施。比如孝莊太後對順治皇帝專寵董鄂妃就很不滿。她希望兒子多親近自己的族人女子。所以,孝莊太後和董鄂妃的關係很不好。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順治死後,董鄂妃的牌位進不了太廟,祭祀規格立即降低,也沒有推恩惠及外戚。因為當時孝莊太後還活著,力主降低董鄂妃的地位。
民間傳說中有多個孝莊故意對董鄂妃(董小宛)“找茬”的段子。
比如說孝莊懲罰在宮中唱南方小曲的董鄂妃,又比如很多人相信董鄂妃是觸怒孝莊皇太後被賜死的。雖然這些傳說將董鄂妃認為是董小宛,沒有曆史依據,但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孝莊太後和董鄂妃的緊張關係。
順治夾在愛妃和生母之間,很為難。他的感情站在董鄂妃一邊,卻幫不了愛妃抵禦太後的刁難。如此糾結的結果是順治對孝莊太後的親近感越來越低,心理越來越逆反。
如今,心愛的董鄂妃死了。順治決定出家修行。愛妃死後的兩個月中,順治皇帝和佛教走得更近了。他先後38次拜訪茆溪森的館舍,論禪論佛,有時還徹夜交談……最後,順治向茆溪森提出了一個要求:“為我剃度為僧。”
剃發未出家
一
順治的剃度請求,讓茆溪森大吃一驚。和尚為皇帝剃度,前所未有,哪個和尚敢操刀啊?茆溪森就不敢,還反複勸阻順治。順治不聽,堅持要出家為僧。
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10月,固執的順治皇帝在西苑(今中南海)萬善殿讓茆溪森和尚為其舉行了皈依佛門的淨發儀式。他剃了頭發。
之前,“皇上要出家”的消息已經成為爆炸性新聞在宮廷和朝堂上流傳開了。大臣們勸阻不了皇上,孝莊太後也知道勸不了兒子。
他們就不在順治皇帝身上打主意了,而是從茆溪森身上找到了突破口。孝莊皇後下令,火速將茆溪森的師傅玉林琇召回京城,挽救皇權危機。
玉林琇匆忙趕到北京。當時順治皇帝已經剃發,但還沒有正式出家。玉林琇就命人取來幹柴,揚言要當眾燒死敢為皇帝剃度的弟子茆溪森。順治皇帝出麵說情,玉林琇轉而勸阻他放棄出家的想法。順治皇帝問:“佛祖釋迦牟尼和禪祖達摩,不都舍棄王位出家了嗎?”玉林琇回答:“佛祖和禪祖是悟立佛禪。現在最需要陛下在塵世護持佛法正義,護持一切菩薩的寄身處所,所以您應該繼續做皇帝。”修行不一定要出家。順治這才答應不出家了。一場皇權風波就此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