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憶美人——愛不由己和順治帝的出家之謎(2)(3 / 3)

作為補償,順治皇帝讓寵信太監吳良輔替自己在憫忠寺出家為僧,名義上自己還是出家了。

然而,民間盛傳順治皇帝真的出家了,還言之鑿鑿地說順治皇帝是在五台山出的家。原因是董鄂妃的去世讓他悲痛欲絕,加上對塵世絕望,所以就舍棄龍椅出家了。理由則有很多。首先,順治皇帝在茆溪森為他剃度之後的兩個多月後就被宮廷宣布駕崩,病因沒有公布;其次,順治皇帝的陵墓中沒有順治皇帝的屍首,而隻有一個骨灰壇;第三,繼位的康熙皇帝成年後頻繁駕臨五台山,令人生疑;第四,順治皇帝的“遺詔”無情地自我批評,幾乎自我否定了,讓人懷疑不是順治的本意。和之前的“緋聞”傳說一樣,順治出家的傳說也很盛,成為清朝一大疑案。

同樣,認為順治出家的理由沒有一條是直接的、有力的證據。即便所有理由合起來,也不能證明“順治出家”這個事實。

根據《清世祖實錄》的記載,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初一,順治皇帝免去群臣的新年朝賀禮儀。當日,皇帝本應該祭祀太廟,結果卻派官員前往代為行禮。皇上又出什麼事情了呢?第二天(正月初二),《實錄》正式記載順治身體不適。也就在這天,順治讓寵信的太監吳良輔作為替身,出家當了和尚。

初四,朝廷正式宣布皇帝患病。初五,紫禁城各宮門所懸的門神、對聯全部撤去。

初六,順治傳諭,本應皇帝參加的大享殿(祈年殿)禮儀,改派官員代祀,令禮部列出代祀官員的名單。皇上身體不適不能去太廟祭祀,還可以說得通,可連近在宮中的大享殿也去不了了,說明順治的病情已經相當嚴重了。同日,皇帝傳諭赦免京城內十惡死罪以外的一切罪犯。根據《清聖祖實錄》(康熙的實錄)補正,在初六日順治皇帝召原任學士麻勒吉、學士王熙到養心殿,奉旨在乾清門撰擬“遺詔”。

這也從另一麵證明了順治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

正月初七淩晨,順治皇帝在養心殿駕崩,年僅24歲。

宮廷沒有公布病因。當時宮中傳諭全國“毋炒豆,毋點燈,毋潑水”。這是民間為避痘講究的迷信做法,人們推測順治皇帝是得了“天花”。可以相信,順治皇帝的確是病逝的。也許是因為病逝時間和剃度時間過於接近,加上太監吳良輔頂著順治的名號出家,才給人“順治出家”的錯覺。

而現存的順治皇帝《遺詔》,黃紙墨跡,保存完好。在大臣代擬、順治認可的遺詔中,順治皇帝作了深深的自責,包括熱衷漢族文化習俗、沒有對太後盡孝、與親友隔閡等,還承認自己在董鄂妃死後“喪祭典禮,過從優厚,不能以禮止情”。順治皇帝自責的內容,和孝莊太後對順治帝的不滿驚奇地吻合。有人據此認為遺詔是假造的。

實際上,感情細膩的順治皇帝經常自我反省、自我批評。這是皇帝很難得的品質。而順治就經常把自然災害、社會動亂歸於自己的“政教不修,經綸無術”,屢次下詔自責。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正月,朝廷正式統一全國,順治皇帝竟然拒絕大臣祝賀,認為沒有必要慶祝戰爭結束。一年後,順治皇帝在祭告天地、宗廟時,對執政的17年做過簡單的總結。整個總結都在自譴自責中度過,還下令官員不要給自己上慶賀表章。所以,順治皇帝在遺詔中的自我批評,也在情理之中。

曆史學家黎東方在《細說清朝》中對順治的係列疑案作了一個結論:“順治的確有出家的意思,而且剃了頭,但是未曾能夠真的當了和尚,便死於天花。”

順治皇帝的大殯,是按照佛教禮節進行的。玉林琇等和尚親臨葬禮;順治屍體被火化,茆溪森和尚親自為順治遺體秉炬火化。就這樣,清朝入關的第一位皇帝,匆匆走完了並不如意、讓民間疑雲重重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