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不如意之事
一
鹹豐三年四月(公元1853年5月),賦閑在家多年的恭親王奕終於接到了一個任務:皇帝哥哥讓他去熔內務府的三口金鍾。
事情起因是這樣的:當年太平軍動搖了清朝的半壁江山,而國庫存銀僅22萬多兩,完全不敷軍費使用。鹹豐皇帝就想到了內務府還有三口廢棄不用的金鍾,可以熔化了充當軍費。奕接到這個不算什麼事兒的事兒,誠惶誠恐,趕緊上奏說:“臣等唯有督率司員,始終奮勉,勤慎奉公,以期無負聖主委任之至意。”畢竟,這是他被皇帝閑置3年來,接到的第一個有實質內容的任務。
21歲的奕很認真地帶人查實了三口金鍾的情況,再拉過去熔鑄,最後煉出黃金27030兩。事成後,奕再次很認真、很虔誠地向鹹豐皇帝啟奏:皇上交辦的事情辦完了。
僅僅3年前,奕和哥哥鹹豐的關係還不是這樣的。那時候,他們還不是君臣而是兄弟。鹹豐皇帝奕是四阿哥,奕是六阿哥。
在眾多的兒子中,父皇道光最喜歡的就是奕,因為奕長得一表人才,文武全才,資質超過其他兄弟。文的方麵,奕出口成章,寫得一手好詩詞;武的方麵,奕騎射本領高超,是滿族著名的武士。史書一致記載道光對六子奕“最鍾愛”,但他挑選的繼承人卻是跛腳、懦弱、平庸的四子奕。
道光皇帝一共有九個兒子,前三個兒子夭折了,第五個兒子過繼給了人家,後三個兒子年紀還小,真正競爭皇位的就是第四子奕和第六子奕。道光花了不少心思來考察這兩個兒子。他安排兩個兒子參加圍獵,結果奕收獲滿滿,拿下了全場第一;奕卻一無所獲,回來對道光說現在正是野獸繁育的時候,我不忍心讓它們骨肉離散。道光病重時,分別召兩個兒子來詢問時政和對策。奕侃侃而談,指點江山,意氣風發;奕則長跪不起,淚流滿麵,隻希望父親早日康複。結果,道光皇帝覺得還是四兒子仁義孝順,品德高尚,像他自己。於是,奕的道德優勢戰勝了奕的實幹進取精神。
臨終前,道光皇帝覺得六兒子奕挺可惜的,以遺詔的形式封他為恭親王。
奕繼位後,對競爭對手奕懷恨在心。按照他的本意,奕別說是晉封親王,估計連皇族俸祿都要停發了。因為有父皇遺詔在,鹹豐不敢把六弟怎麼樣,就擱置起來不用了。
大清王朝的龍椅,奕似乎觸手可及,可就這麼差一點兒決定了他後半生的悲劇命運。
就在奕誠惶誠恐地熔化金鍾的同時,宮中蘭貴人家遭遇了巨大變故。
蘭貴人姓葉赫那拉,比奕小3歲,當時年僅18歲。一年前(公元1852年),正當奕小心翼翼地躲避鹹豐皇帝的排斥打擊,夾著尾巴蟄居在京師的時候,葉赫那拉氏經過了長達一年多的“選秀”過程,成為新皇帝鹹豐的嬪妃,位列最低級的貴人。當時,葉赫那拉的父親惠征外放地方道員,因為選秀是大事,葉赫那拉不能隨行,隻能含淚和家人告別。年紀輕輕的她獨自一個人留在了紫禁城候選,此後五十七年再也沒有回到家中和父母姐妹團聚。
葉赫那拉氏生於北京下等滿族官員家庭。祖輩都是五六品京官。
她出生時,父親惠征是二等筆帖式(文書),八品小官。惠征監生出身,在部委衙門抄抄寫寫了多年,終於在鹹豐初年外放蒙古、安徽等地任道員,官居四品。遺憾的是,女兒在鹹豐元年(公元1851年)就被列入秀女名冊,不能隨家人一起外任了。日後,有人說慈禧出生在江南,還會唱江南小曲,並因此獲得了鹹豐的喜愛,這不是真的。慈禧是純粹的北京人,生在北京,長在北京,除了兩次被洋人趕出北京逃亡外,一生從未離開過北京。慈禧弟弟桂祥的曾孫子證實了這一點:“我記得在小的時候聽爺爺大體講過,後來父親也曾經帶我到據說是慈禧出生的大院去看過,這個院子位於北京西四牌樓的辟才(劈柴)胡同。”
惠征在安徽池州當道員,正巧趕上了太平軍進攻。鹹豐三年太平軍攻陷安慶,殺死安徽巡撫,安徽全省震動。惠征帶著餉銀萬兩逃往鎮江。鹹豐皇帝下令嚴查逃跑官員,惠征名列其中,同年被罷官,幾個月後病死在了南方。若幹年後,惠征的女兒發達了,追封倒黴的父親一個世襲的“承恩公”。日後,又有人編造,惠征死後,慈禧扶棺北歸的一係列奇遇。其實,慈禧壓根就沒出京,而且在父親死前一年就已入宮了,怎麼可能扶棺北歸?
在鹹豐三年,奕和葉赫那拉氏的心境都是灰暗的。奕飽受皇帝哥哥的打壓,委曲求全;葉赫那拉氏死了父親,家庭陷入困境,而她隻是宮中小小的貴人,不僅幫不上忙,還要應付宮廷內部殘酷的傾軋爭鬥。兩個年輕人都看不到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