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叔嫂情——同治中興和慈禧的掌權之路(1)(3 / 3)

這一賦閑就是五年光陰。其間,奕自號“樂道堂主人”,寫了大量詩作。他都寫些什麼呢?一年四季、花鳥魚蟲、日月風雨和小景色小東西,還有就是對皇帝哥哥歌功頌德的文章。僅在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秋天,奕僅詠秩的詩作就寫了《秩詠三十首》,內容涉及秋月、秋雲、秋風、秋雨、秋露、秋霜、秋陽、秋水、秋菊、秋葵、秋桂、秋蘭、秋荷、秋聲、秋葉、秋色、秋漁、秋樵、秋獲、秋吟、秋社、秋鴻、秋鷹、秋恐、秋燕、秋彌等。不管窗外風起雲湧、人來人往,奕都很乖地待在“樂道堂”裏吟詩作畫。

其間,曾經有人提議過讓奕出來為國家做點事情。這個人就是懿貴妃葉赫那拉氏。

鹹豐八年(公元1858年)5月,英法聯軍攻陷大沽口炮台,天津城危在旦夕。鹹豐皇帝還在圓明園“天地一家春”和後妃美女歡宴。

酒半,緊急軍情來報“英法軍已陷天津”,“帝痛苦起,罷宴。孝貞與諸妃皆泣,後獨進曰:事危急,環泣何益,恭親王素明決,乞上召籌應付”。(費行簡:《慈禧傳信錄》)

當鹹豐皇帝無計可施,皇後和其他後妃隻能哭泣的時候,葉赫那拉氏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一方麵,她知道哭泣沒有用,應該召集大臣商議;另外,她直接推薦了恭親王奕來辦這件事。這表明那拉氏在後宮的地位已經鞏固,可以向鹹豐皇帝進言,參與朝中大事了。這也表明那拉氏對奕很了解,清楚整日無所事事的奕才是朝廷的能臣幹將。鹹豐皇帝還真的召奕和大臣肅順等前來商議如何禦敵。奕主和,肅順等人主戰。鹹豐皇帝聽取了肅順的意見,對英法聯軍采取了強硬態度,把奕打發回去繼續吟詩作畫了。

雖然葉赫那拉氏推薦奕出山沒有成功,卻明明白白地顯示她已經開始幹政。

清朝入關後就立下規矩“後妃嚴禁幹政”,可葉赫那拉氏在國家危難、丈夫孱弱的情況下破了這條規矩。之前許多人歸因為葉赫那拉氏本人的政治野心,現在漸漸有人開始從葉赫那拉氏的角度來思考她為什麼要介入政治:“她也和武則天一樣,是政局逼著她一步步走上政治舞台的。如果鹹豐帝有能力、有作為、有主見,就不勞她去思慮、去‘進言’,她也根本無此機會參與政事。事態相反,在那緊張時刻,逼著她去想、去參與。敵人打到門外了,該如何辦?憑她的所處地位,想想自己、想想兒子,是抵抗、是逃走,她能不向皇帝、向僅有她生的一子的丈夫說個主意嗎?何況她也是熱衷於此的。”一來是葉赫那拉氏本人有幹政的興趣和能力;二來客觀環境也推著她這麼做,兩個因素相互糅合開始塑造了日後的當國太後。

權力搭檔

話說鹹豐皇帝主戰,結果節節敗退。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他不得不任命奕為全權欽差大臣,處理與英法聯軍的交涉。

不用說,這次還是讓奕來當消防員,替自己解決燃眉之急。奕上任的情形可以用“兵臨城下”“危如累卵”8個字來形容。當年,英法聯軍再次攻陷天津,在京郊殲滅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磨刀霍霍直向北京城而來。鹹豐趕緊宣布“北狩”承德,攜帶重臣和後妃棄城而逃,留下奕來簽訂城下之盟,收拾殘局。

之後的史實深為中國人所熟悉。英法聯軍火燒了圓明園,並且和奕等人簽訂了《北京條約》。奕勉強保住了北京內城,維持了一個“和局”。在一年的外交活動中,奕痛定思痛,睜開眼睛看世界,對西方文化和洋人采取了比較客觀和友好的態度。這讓他得到了西方列強的好感。由於朝廷孤懸承德,留在北京的官員、辦理交涉的人和京畿軍隊都聚集在奕身邊,形成一個相對開明的政治集團。

奕因禍得福,有了強大的政治資本。

鹹豐皇帝逃跑前,葉赫那拉力勸皇帝留在京城。《吳可讀日記》記道:“當皇上之將行也,貴妃力阻。言皇上在係,可以震懾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