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叔嫂情——同治中興和慈禧的掌權之路(2)(2 / 3)

當時,跟著兩宮太後先行回京的載垣、端華得知太後、奕等人在單獨議事,就闖進宮來,喊道:“太後不應召見外臣!”

奕見狀,根本就不回應,厲聲宣布將載垣、端華等人革職拿問,嚴行議罪。載垣等被奕黨羽拿下後,還大喊:“我輩未入,詔從何來?”

作為集團首腦的肅順當時還在京郊,夜宿修正。奕踢開房門,把睡夢中的肅順綁進了京城。最後肅順被斬首,其他大臣或被廢為庶人發配邊遠惡土,或革職永不敘用。奕和慈禧合作,把對手鏟除得幹幹淨淨。因為政變發生在1861年辛酉年,得名為“辛酉政變”。

鹹豐十一年十一月初一(公元1861年12月2日),清朝第一次“垂簾聽政”儀式在紫禁城養心殿舉行。養心殿正中間碩大的龍椅上坐著年僅六齡、茫然無知的小皇帝載淳;小皇帝身後是一架八扇黃色紗屏,屏後並坐著年輕的慈安和慈禧太後;小皇帝的禦案左側站著恭親王奕,他以議政王、領班軍機大臣的身份接遞朝臣奏疏,呈予禦覽,並發表自己意見。

在台上的這四個人,小皇帝載淳是擺設,慈安溫順懦弱與世無爭,真正決策天下的是慈禧太後和奕這對權力搭檔。

辛酉政變的成功,奕有一大半功勞。事後在權力布局的時候,奕自然少不了要插手核心決策,但以什麼名號來進行,大家都頗費腦筋。慈禧太後決定授予奕“議政王”的頭銜,另有深意。奕的角色類似於入關之時的“攝政王”多爾袞,但多爾袞的擅權專斷已經把“攝政王”三個字變成了一個忌諱的名詞。慈禧又否決了朝臣提議的“輔政王”頭銜。“攝政”也好,“輔政”也好,都有讓出部分決策權的意思。慈禧不願意,隻希望奕提供意見建議,所以定名為“議政王”。延伸起來想,政治決策、人事變動都由太後決定,奕可不是隻有“建議”和“議論”的權力嗎?

載淳剛即位的時候,肅順等人擬定了一個年號:祺祥。如今,慈禧以“同治”年號代替。她心目中的“同治”可不是太後與親王共同治理天下,而是強調太後和皇帝母子共同治理天下的意思。當然,“同治”年號給奕及其黨羽的心理暗示是兩宮太後很謙虛地要和大臣們共同治理江山。這是他們自己想錯了,慈禧不負責,也不解釋。

這年,奕30歲,慈禧27歲,慈安26歲。

慈禧太後和奕的合作,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他們在政治蜜月期內動作不斷,建立總理衙門、撲滅太平天國、開展洋務運動、支持漢族官僚、官派出國留學,等等。曾國藩在給弟弟曾國荃的信中評價:“兩宮太後及恭邸力求激濁揚清,賞罰嚴明。”

起初,叔嫂倆關係非常好。慈禧對奕恩寵有加,有意籠絡。

比如同治初年,慈禧太後把奕的大女兒接進宮中教養,接著就晉封她為榮壽固倫公主。按照製度,親王的女兒最多封郡主,隻有皇帝女兒才能封公主。慈禧向奕示好,結果讓年僅11歲的奕女兒成了清朝唯一一個親王生的公主。朝會或者議政的時候,奕率領軍機大臣、六部九卿進見,然後就站在那裏侃侃而談。慈禧見他站著議政很辛苦,常常在太監進茶的時候吩咐:“給六爺茶!”奕也欣然領受。有一次,奕站在禦案旁議政了很長時間,說得口幹舌燥,竟然順手拿起桌子上小皇帝載淳的茶喝了起來。這可是“大不敬”的行為。奕很快發現不對了,趕緊放回原處,然後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繼續議政。慈禧太後也不糾結這些禮節問題。可等到兩人關係不好的時候,奕在細節上的疏忽就成了他飛揚跋扈的“罪證”。

奕和慈禧關係惡化的原因是兩個人都是進取心和抱負很強的人。慈禧要用奕之才來幫助自己治國;奕卻想借慈禧之力來施展抱負,中間肯定存在分歧。慢慢的,兩人在一些政務上產生了分歧,奕大聲辯論,堅持己見。況且,奕主政時間長了,也有禮節疏忽的地方。比如有的時候沒聽清楚慈禧的話,讓慈禧重複,等等。隨著統治越來越鞏固,內憂外患漸漸消除,慈禧決心“敲打敲打”奕。

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3月,揣摩到慈禧意思的蔡壽祺上疏彈劾奕貪墨、驕盈、攬權、徇私等情形。慈禧馬上借機讓大家“議議”。大學士倭仁、周祖培等齊集內閣,召蔡壽祺詢問。事關重大,大家就奏折所言,一條一條地查證。結果,蔡壽祺拿不出所奏各條的證據,僅僅說“傳聞”奕在給某某人升官時接受了賄賂。於是,大臣們基本判斷蔡壽祺是風聞言事,純屬誣告。可大臣們的判斷不重要,重要的是慈禧“先入為主”的意願。她根本不看大臣們的回奏,而是拿出了一份早已擬好的處理意見,交給幾個大學士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