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叔嫂情——同治中興和慈禧的掌權之路(2)(3 / 3)

佳文共欣賞,慈禧的這份朱諭如下:

諭在廷王、大臣等同看,朕奉兩宮皇太後懿旨:本月初五日據蔡壽祺奏,恭親王辦事徇私、貪墨、驕盈、攬權,多招物議,種種情形等弊。嗣(似)此重情,何以能辦公事?查辦雖無實據,是(事)出有因,究屬曖昧,難以懸揣。恭親王從議政以來,妄自尊大,諸多狂敖(傲),以(倚)仗爵高權重,目無君上,看(視)朕衝齡,諸多挾致(製),往往諳(暗)始(使)離間,不可細問。每日召見,趾高氣揚,言語之間,許(諸)多取巧,滿是胡談亂道。嗣(似)此情形,以後何以能國事?若不即(及)早宣示,朕歸政之時,何以能用人行正(政)?嗣(似)此種種重大情形,姑免深究,方知朕寬大之恩。恭親王著毋庸在軍機處議政,革去一切差使,不準幹預公事,方是朕保全之至意。特諭。

上文括號中的是大學士周祖培替慈禧修改的錯別字。整個詔書充分顯示了慈禧平日自學文化取得的成果,語句可讀,意思表達得非常清楚、強硬。親奕的周祖培隻敢在“恭親王從議政以來,妄自尊大”處加上“議政之初尚屬勤慎”8個字,回複慈禧。慈禧同意了,命令:“此詔由內閣速速明發,不必由軍機!”因為軍機處的班子都是親奕的,慈禧沒時間和軍機處再磨蹭,要的就是快速扳倒奕。結果如她所願,奕的“議政王”頭銜沒了,軍機大臣和其他職務被全部撤去,空餘一個“恭親王”領俸祿用。軍機處隨之大換血,改由惇親王、醇郡王、鍾郡王、孚郡王四人輪流領班。

奕真正見識了慈禧這個女人的厲害,仿佛重新嗅到了哥哥鹹豐在位時期那種壓抑的味道。好在他多年來治國的成績還在,同情支持他的人也還在。接替奕的惇親王奕是他的五哥,行事魯莽,人又傻,道光皇帝不喜歡這個兒子,就把他過繼給了別人。奕也不喜歡這個五哥。可就是他,第一個公開為奕鳴冤,覺得對奕處理過重。奕的宗室地位很高,慈禧不能不處理他的意見,隻好把他的鳴冤發給朝臣討論。討論前,慈禧分批召大臣談了自己的意見。出來後,親奕的文祥傳述說,兩宮太後對奕絕無成見,此次讓大家公議一定會從諫如流,如果公認議政王奕無大過失,就請“複任”,兩宮太後及皇帝“許焉可也”。反對奕的倭仁卻說慈禧認為:“恭王狂肆已甚,必不可複用。”而兩次召見都在場的鍾郡王則證明:倭仁與文祥傳述的諭旨都沒有錯,兩個傾向完全不同的轉述都是太後的口諭。

這是怎麼回事呢?慈禧太後在如何處理奕的問題上,猶豫不決。她既認可奕的能力和成績,又不願讓奕分享過多的權力。

這次,慈禧處理奕是為了“敲打”警告一下小叔子,並不是徹底埋葬奕的政治命運。知道慈禧這個底子後,大臣們紛紛讚同處置奕的不當言行,希望太後能夠讓他改正錯誤,將功補過。

整個事件的結局是,慈禧下旨嚴厲“訓誨”奕,奕則跑去慈禧麵前“伏地痛哭”,表示要痛改前非。不日,諭旨準奕重新掌握軍機處,但撤去“議政王”頭銜。

奕就像是一家公司的董事總經理,突然被董事長趕出了董事會,隻讓他專門做好職業經理人。

美國史學家馬士在《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上對慈禧和奕的關係作了經典的評價:

辛酉政變之初,中國政壇上出現了兩個當權者:慈禧和恭親王。那時慈禧已是一個堅強意誌和清醒頭腦的女政治家,行將展布她偉大的執政才能。但她是個女人,又少執政的經驗,所以才讓恭親王給以支持。而恭親王自知自己有能力統治中國,但根據中國的皇權地位,他沒有最後決定權。所以這兩個人一起工作,最初是在準平等基礎上的,到後來當親王意識到他在國家中的地位的時候,才像主婦和管家一樣。